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从海洋公园转型说起\胡恩威

2021-01-24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海洋公园日前推出改革重生方案,变身“度假胜地”。园内逾一半面积外判予承办商营运,将创建一个结合零售、餐饮、消閒区域。这对於我来说惊喜不大。在我看来,其实海洋公园的转型还有其他可能性。因为它的面积庞大,适合增设更有效的青年创业项目;再如将部分地方用作培训全方位的演艺学院的人才,因为园内拥有很多巨型空间和良好配套,只要稍加优化,就可以改装为训练演艺人才的排练空间和平台;也可考虑变成一个创意产业园……

  深圳、上海、台北、首尔等大都市拥有许多创意文化园区。然而,香港却没有类似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为什麼海洋公园不考虑开设创意产业园区,让香港的设计师、艺术家,或动画、特效的从业者有机会进驻其中呢?早前海洋公园曾推出水上瑜伽体验、露营行山等活动,如今计劃引入餐饮项目,这些固然是带旺客流增加收入的方式之一。这些活动看似新鲜,但其长远的社会及文化价值是什麼呢?

  海洋公园加设创意产业园区有其可行性。它可以为更多年轻人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年轻人在那裏从事不同的实习实验。创意产业和海洋公园皆属商经局辖下範围。创意香港大可与海洋公园合作,为海洋公园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意产业园区,裏面可创建设计中心、漫画时装设计等各式各样的创意产业项目。

  香港短期内很难恢复从前入境旅客数量。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一些大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已见端倪,大多数时候内地表现积极进取,香港却被程序所限,做同一件事情需要花更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在建立国际网络和对外交流上,上海、深圳明显已经取得不俗成绩和经验,而香港似乎因为模糊了自身的文化定位,渐渐失去在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

  其实海洋公园、珍宝海鲜舫这些在港岛南区的文化符号活化,必须注入生命力,让年轻人进驻其中发挥作用,而不应该单纯外判给一些机构去重複已经做过的事。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缺乏实习机会,他们有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但没有学习创业、学习面对各种挑战的机会。香港青年政策不妨重新思考,打破目前的条条框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