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奇怪的M+\胡恩威

2021-03-22 04:25: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申请立法会拨款时,西九文化区说明M+是一个以香港为本位的视觉文化博物馆,裏面包括四个範畴:设计、流行文化、电视电影以及水墨。这个定位是经过专家们反覆讨论而衍生出来的。立法会拨款通过后,特区政府组建了西九文化区管理局。M+小组成立以后,聘请了北欧人Lars Nittve当行政总监,慢慢地把原先以香港文化定位,改变成为所谓国际定位,之后还引入瑞士收藏家希克的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购藏。这无疑改变了M+本来以香港视觉文化定位,渐渐变相成为了一个西方当代艺术收藏的“艺术馆”。这样的定位和模式看似与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一样,连建筑师也都是瑞士人。

  “香港”这两个字抹去之后,正好反映了目前M+的购藏,香港部分只佔百分之三,其他百分之九十七都和香港无关。其中,它们购藏的方向,尤其是如何购藏,其实一直存有很多疑案。比如,用一千多万购藏一个七十年代用夹板做成的东京寿司吧,就是其中一个特别的例子。为什麼M+由香港视觉文化馆,变成了一个西方主导的国际当代艺术馆?西九文化区本来的功能是引进更先进、透明度更高、业界更多参与的一个香港文化体制,协助香港推动文创产业。但是,成功获立法会拨款之后,西九文化区慢慢变成一个黑箱运作、由非文化专业人士主导的一个私人机构。M+后来还成为了一间博物馆公司和一间购藏公司,这两间公司下辖拥有两个不同的董事局及员工,开设这麼多的独立体系到底有何意义?它们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整体管治是否相辅相成,还是“无王管”?而立法会同意这样做的理由是什麼?

  在我看来,M+目前基本上可以说不是为香港艺术家和香港文创产业而设的,它整个体系设计就像是一个西方殖民时期的文化产物。其实一个文博机构定位“国际化”不是问题,但至少首先保证本土特色和提升本地人才发挥作用。若果文化机构和艺术活动,单纯找外国人主管,这样所谓国际化是肤浅的,并无裨益。我十分期待M+的开幕,亲睹裏面的购藏到底有什麼香港特色。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看看希克藏品有什麼,可能大概明白我上述所讲的本应以香港视觉文化为主的博物馆,竟然变成一个瑞士收藏家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有关当局是不是需要交代一下,立法会议员也尽快具体跟进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