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而如果可以让我跟你们逐一介绍我心目中的经典,我会以这一本有关“读书”的经典开始:皮耶.巴亚德《不用读完一本书》。
皮耶.巴亚德是巴黎第八大学的文学教授,他不但在学院里教授文学批评,同时也会在电视节目等大众媒介谈文化与社会。如此学富五车的教授,要写一本教人如何读书的经典,他会旁征博引种种理论吗?没有。皮耶.巴亚德没有以理论与专有名词打击大家阅读的乐趣,相反,他写下《不用读完一本书》是为了解开阅读的束缚,释放阅读的自在。
作者开宗明义,提到阅读的三种束缚。第一种束缚,称为“阅读的义务”,因为“阅读仍然是一种值得敬重的行为。尤其是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看不起的话,某些重量级的书籍更是非读不可”。
第二种束缚,称为“认真阅读的义务”。作者说当今的阅读风气教导我们“没读令人蹙眉不悦,快速浏览或跳着读也是坏事一桩”,也就是我们一般对于“速读法”的抨击,以及对“细读”的推崇(例如台湾作家王文兴便提出了细读的标准:“一小时一千字,一天不超过两小时”)。
第三种关于阅读的束缚,来自于阅读的延伸,即有关与人“讨论”你的阅读,而这束缚来自于我们认为“要精确地讨论一本书就必须先读过它”。作者认为,以上三种束缚,虽然来自于对阅读的重视,但在出版量超过人类负荷的当下,以有涯随无涯,最终只会令自己累积内疚,这内疚亦会慢慢囤积成隔绝我们阅读的枷锁。
要摆脱这三种束缚,皮耶.巴亚德认为,我们首先要认真审视“没读过的书”之本质。当我们明白“没读过,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清楚”,我们才可以放下阅读的压力前设,跟随他的带领去尝试以“没读过”的方法去读一本书。
《不用读完一本书》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也是围绕“没读过的书”的三个问题:首先,没读过的书有多少类型呢?其次,有什么具体的情景会逼使我们讨论一本没读过的书呢?最后一部分的问题,至关重要,即当我们真的遇上要谈论一本没读过的书时,我们可以怎么办?
皮耶.巴亚德谈到不同类型的“没读过的书”,而当中与我最有共鸣的必然是“读过但忘记了的书”。作者引用了蒙田为例,说蒙田饱受记忆力薄弱之苦,“严重到数年前曾仔细阅读,甚至写下心得的书,也能忘得一干二净”,但同时,“蒙田吸收文本精华,使之与自己的思想交融,接着就立刻遗忘”,却成就了自己的阁。阅读,总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影响了我们,而这也是一种我们对书的吸收。
接着,皮耶.巴亚德写到要讨论一本“没读过的书”的种种窘境,其中一个处境(对我来说)相当有亲切感:当你与作者相遇,你如何跟他讨论那一本他写的而你“没读过的书”呢?作者以一个大量接触不同作者的过来人身份写道:不要“假设作者很熟悉自己的作品”,并且要明白当我们在讨论一本书时,我们真正在讨论的是“屏障书籍”而非书籍本身。
何谓“屏障书籍”?皮耶.巴亚德参考弗洛伊德的“屏障记忆”(原指“不显著,甚至错误的”孩童记忆)概念,指出:我们或许都阅读同一本书,但各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种种身份、成长、学识,在记忆中创造关于那一次阅读的“屏障书籍”,“我们所讨论的书籍与真实的书籍之间并不全然相关”。换言之,书籍是客观的、集体的,但阅后的“屏障书籍”是主观的、个人的。
然而,当我们真的遇上要谈论一本完全没读过的书时,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皮耶.巴亚德提醒我们:只要你有持续的阅读习惯,当你谈不上一本没读过的书,但总可以谈到这本书跟其他书的关系,以至这本没读过的书所置身的书海位置。
在此,你终于明白怎样才可以读一本书,又不用读完一本书了。那就是你读很多很多的书,因此即使你没有读完那一本书,也会知道这本书的来龙与去脉。而如果这个方法帮不了你,作者说:你就“笼统称赞,别说到任何细节”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