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西走廊/最后的荒野\吴 捷

2021-07-13 04:24: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美国犹他州的熊耳国立保护区的“熊耳朵”山包。\作者摄

  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世界最大的石膏沙丘群。两亿多年前的浅海,蒸发为雨云虹霓,留下曾溶于水中的石膏,层层叠叠,风欺霜齧,碎为粉屑,沙聚成丘,绵延近六百平方公里,反射出刺眼的阳光。

  “这么多石膏,可以做多少豆腐啊!”爬到沙丘顶端,俯瞰白沙如雪,我不争气地想到了吃。

  石膏不仅可以点豆腐,还用于制造啤酒、芝士、雪糕、面包(人一生平均要吃下二十八磅石膏),是日用品、建材的常见原料,所以石膏产业利润滚滚。上世纪二十年代,本地人将这片沙丘申请为国立保护区,所以今天我能站在沙丘之顶而非矿坑边缘,所以树形丝兰、小狐、走鹃、无耳白蜥、阿帕奇囊鼠等动植物──包括四十五种别处所无的动物──有一方栖息之地。

  白沙,令我想起湾岛国家海滨(Gulf Islands National Seashore)纯白的石英沙滩。那里是海龟的乐园,已发现的七种海龟有四种以之为家,其中有极度濒危的Kemp's Ridley(肯氏龟)。游客中心的员工送我一个“救救小鸟”的冰箱贴,一再告诫我慢慢开车:“每年二月到九月,好几种水鸟会来沙滩上产卵。羽翼未丰的幼鸟有时走到公路上来,很多死在游客的车轮下。”

  美国的国家公园、国立保护区、国家历史遗址和国家级的海滨、森林、草原,我去过五十多个。最初只是游山玩水,探幽觅奇,近年才认识到它们保存、保护了重要的生物、自然和历史资源。作家、博物学家Terry Tempest Williams在《The Hour of Land》中警告,截至二○一六年,美国有四十二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油气开发的威胁。

  我去湾岛国家海滨,是二○一○年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石油洩漏事故整整十年后,已看不到黏稠的黑死。Terry Williams事发百日后去墨西哥湾沿岸采访,仍见到大量死亡的海洋生物和濒死的渔业、饮食业。她还发现,所谓的清除原油,是用剧毒的分散剂将漂在海面的油藏匿到海底,只需一次飓风,就可以把它翻回海面和岸上,而海中微生物和鱼类已在吞食被分散剂化开的原油。

  Williams是犹他州人,很清楚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西部的巨大势力。二○一七年,特朗普宣布大幅削减犹他州两个国立保护区的范围,以开发当地油气、畜牧能源,其中熊耳保护区(Bears Ears National Monument)被砍掉百分之八十五的面积。为发展商业捕鱼,特朗普还将罗德岛州的一处国立保护区缩小范围。环保组织激烈抗议的同时,当然不会忘记,小布什政府曾将大片联邦政府管辖的公共土地低价出租给油气公司,任其将美国的荒原和海滨凿成百孔千疮。

  其实熊耳保护区建立时即有极大争议,反对者认为当地人生活艰困,那片土地划归国有后,人们可利用的资源将明显减少。而特朗普也并非破坏古蹟和生态的狂魔。他新建了五个国立保护区,并签署法案,每年划拨近三十亿美元保护生态。北达科他州二○○六年发现油田后,想迅速发财的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州内罗斯福国家公园(Theodore Roosevelt National Park)的园长尽力阻止石油公司在公园边界钻井,却也承认,石油公司在油田附近小镇建起图书馆、游泳池,做了很多好事。上世纪三十年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独子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协助扩张大提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计划分批买下公园周边地产,最后纳入国家公园管理系统,孰料反对力量强大,过程相当曲折。当地人认为是政府插手蚕食私人土地,农场主则要保卫放牧权。公益事业如果没有公民的共识作后盾,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使用”和“保护”是永恒的矛盾,涉及政府、社团、公司、公民的多方利益,牵扯到法律、经济、生态、科研、文化、宗教、原住民权利等众多层面。人口增加只会加剧这一对矛盾,使荒山野地不但更具价值,也更受威胁。解开死结,关键在规划。Terry Williams说,环保组织不是反对开发资源,而是促使政府和资本心存良知和未来,多方合作,平衡利害,用远景规划避免短视的愚蠢和失误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美国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The Future of Humanity》中说,地球生命迄今经历了五次灭绝大劫,但目前人类面对的灾难主要源于自身愚昧:全球气候变暖、人口爆炸、核战争;最终,人们将为争夺最后一点资源而彼此毁灭。他与一众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方案?离开地球,殖民火星。Isaac Asimov的《Foundation》科幻系列甚至描述人类成功殖民整个银河系。然而,为何不好好保护现在这个家?如果没有一颗谦卑、珍惜的心,即便去了新的星球,大概也会很快将那里的资源挥霍一空,环境糟蹋殆尽。到那时,人类又将逃向何方?

  我经常回到美国西部,走在亿万年的峡谷和沙漠间,从荒野中繁荣的动植物感受敬畏,在渺无人烟里寻求宁静。今年夏天,我来到面积仅馀百分之十五的熊耳国立保护区,遥望两个梯形“熊耳朵”山包。那是当地原住民部落的神山,活着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跳跃着羚羊、大角鹿、驼鹿,流淌着不可见的灵感之泉。历史遗迹和生态系统,像脚下干裂的土壤一样脆弱,像土缝中钻出的野花一样坚韧,它们只需要我们怀着一颗珍惜的心,袖手,远观。这是一些珍稀动植物最后的家园,是有强大破坏力的我们在钻探深山、污染海洋并且企图殖民火星之余最后的荒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