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艺术馆收藏的外销画《茶叶装箱与外销》。
近年,联乘(crossover)渐渐成为品牌行销新潮流,原本各不相关、各有市场的品牌,透过联乘实现优势累加与互补,拓展新的受众和市场空间。今年五月,香港艺术馆与香港邮政合作联乘,推出以十九世纪外销画为主题的邮票和首日封等,让人们从小小一方邮票里,再探香港近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图景。
外销画是香港艺术馆较早期的、也是较珍贵的藏品系列。香港知名商人遮打爵士和何东爵士早年将收藏的一批描摹十八及十九世纪珠江三角洲商贸和民生景象的绘画捐赠与政府,由香港艺术馆前身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接受并保存。一九九一年艺术馆于尖沙咀新址开幕后,继续扩展此类别收藏,至今已超过一千三百套。这些画作虽然匠气较重,显得呆板少灵动,却也无心插柳,成为今日回望百多年前城市发展及市民生活的别致注脚。
早期外销画的作者是那些因好奇来到中国旅行的西方画家。他们在异域经商、行旅与居住期间,将所见所闻以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形式记录下来,技法并不出众,唯题材少为彼时欧洲人所见,故颇受西洋市场欢迎。中国画匠见到海外市场有需,便将这些西方美术中的透视技法和用色技巧学来,在商贸发达的城市如广州等开设画室,专门创作外销画,以供出口。那时,外销画和外销瓷器一样,是承载欧洲人对于东方“猎奇”心态的物件,常被那些富有的外国人用来装饰住所,以至于如今我们再看十八至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家的静物画和肖像画等,不时会在画作背景中见到东方意味浓郁的艺术品。
在我看来,这些外销画不论构图或意境,都与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宋元以来讲求意境、气魄及神韵的风景画作相去甚远,也没有承继《清明上河图》等世俗画作的生动,更容易让人想到荷兰美术黄金时代那些工整却缺乏灵动的画作,可说是典型的、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创作的艺术覆制品,绘画者的个性和风格被严实地包裹起来,以至于画中根本见不到画家创作时的灵机一动,一切的“偶发”都不被鼓励。现在,我们再看这些画作和依此开发的邮票等联乘产品,感慨的不只是老日子,更会庆幸今时今日艺术创作者能够随己意而创作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