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张篷舟其人\成 放

2021-09-15 04:28: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薛涛诗笺》书中插图有张大千《薛涛製笺图》。\作者供图

  张篷舟,何许人也?

  今年九月九日是毛泽东逝世四十五周年纪念日。一则《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的帖子广为流传,于是把这位逝世已三十年的名记者、诗人又引了出来,成为热议。

  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共谈判。在毛泽东、周恩来一行抵渝一周左右,在庆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鸡尾酒会上,有人介绍毛泽东与时任重庆《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相识。九月二十日,《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以个人名义发出邀请,在李子坝大公报馆设宴迎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在宴会上,毛泽东回答了“共产党不另起炉灶”的问题,在座人士无不为毛泽东含义深刻、一针见血的幽默作答频频颔首。宴会结束时,外勤记者张篷舟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提出了让毛泽东为报馆职工题词的请求。毛泽东当场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毛泽东之所以对《大公报》如此另眼相看,还颇有渊源。一九三五年九月,到达甘肃哈达铺的红军无意中得到了一份《大公报》,毛泽东看到刘志丹陕北根据地的消息,促使他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定在陕北。而这个消息,为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写。

  如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被悬挂在中南海的大门上,也被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单位,作为座右铭高高悬挂在显著地方。但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来自张篷舟当年的“壮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为一个小字辈的大公报人,我曾与张篷舟同在一个大楼工作过。他当时在报社资料组,我也经常出入其间,只见一位个子高高、腰板笔挺、器宇不凡的老者埋头书报。从不知他是一位记者、诗词研究专家,也没有与他交集过。后来才辗转获悉他的生平,并购买了他的著作《薛涛诗笺》,一读为快。这次传到他的事迹,又把这本书找出来重读。

  张篷舟在大公报任职期间,为报纸采写过《鲁迅逝世采访记》,被载入新文学史料;还到汉口、重庆、上海、桂林和香港等地,搜集资料,协助曹谷冰等人,收集了一套完整的《大公报》,为我国的报业发展史作出了贡献。他还续编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的第八卷。

  张篷舟生于一九○四年,逝于一九九一年,四川成都人。作为大公报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淞沪会战时,他从虹桥机场事件开始参与报道,写下了五十多篇上海战场报道并拍摄了大量图片,反映了抗日战士浴血奋战的事迹,并以“杨纪”的笔名撰写了《上海之战》《沪战实录》等书,名噪一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花毕生精力对唐代女诗人薛涛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被誉为“集薛涛研究大成者”,由此担任薛涛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一生创作诗词五百多首,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明代学者谓:“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数十”,而薛涛是其中佼佼者。李贽也赞她:“文才如涛者,犹能使人倾千里慕之。”成都望江楼公园是纪念她的古蹟和游览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篷舟童年在成都,常游薛涛的遗迹望江楼,爱其“杰阁崇楼,古井香茗”,便阅读起薛涛的诗。一九二五年,在成都《晓光日报》发表《薛涛的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毕生研究不辍。一九二九年张篷舟与妻共同整理旧稿,把薛涛、曼殊之诗合为《浪漫二诗人》一书,由上海南京书店出版。一九四七年,国画大师张大千赠其所作《薛涛製笺图》,六尺条幅,工笔立像,描金彩绘,弥足珍贵。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篷舟的《薛涛诗笺》时,作为插画收入此书。

  张篷舟穷数十年精力,研究薛涛的方方面面,诸如薛涛的诗、传、字、坟、笺、酒等无不涉及。但他不以自己的著作而显耀,却用淡淡的口脗说:“薛涛以诗名世,驰誉千载,而成都的望江公园传为她的遗迹,读其诗,慕其人,游者多不能了解为憾,我的这本书就可以供大家参考。”“文章千古事”,尽管斯人已逝,但他呕心沥血撰成的研究硕果,却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薛涛的这两句诗,像是为她的青睐者和研究者张篷舟点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