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漫长的一战\江 恒

2021-10-14 04:26: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英国军事史学家安德鲁.萨蒙的著作《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资料图片

  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国产影片《长津湖》在内地掀起观影热,引发西方舆论的关注,英国媒体形容影片激起中国人极大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唤醒了英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噩梦般记忆。

  在英国人眼中,七十年前的这场战争确实不堪回首。当时英国在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出于意识形态考虑勉强参战,在三年期间共有逾千名官兵阵亡,数千人受伤和被俘,其中英军二十九旅老牌部队格洛斯特营(Gloucestershire Regiment)在临津江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战后英国一些战争亲历者和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他们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军队展现了不可战胜的意志,以及英国错误地选择陷入战争泥潭。

  对于中国军人的勇猛,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安德鲁.萨蒙在《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从英军第二十九旅老兵的视角,通过描述许多战争细节,揭示出当时中国军队参战的苛刻条件,例如没有坦克和制空权,大炮数量有限,运输和补给极度脆弱,全靠战士携带口粮和军需品等,但就是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中国军人硬是用强大的作战意志将西方联军赶回了三八线。

  书中写道:中国志愿军,首先是战斗无比英勇、锐气十足,他们克服了自身的弱点──糟糕的通信,可怜的军事补给,也没有炮兵与空军的支援,得以在攻击中总是占据主动。有英国军官回忆他目睹的一个惊人场景:“当我们的炮弹就落在中国军队的队伍里,但他们仍继续行进。”

  其次,他们不仅作战距离长,而且移动速度快,且行动秘密,能在夜间发动近距离作战,这样一来,他们的兵力规模及火力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志愿军夜间行军有时要行进二十英里,要蹚过河水发动袭击,是步兵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即使放在今日,也少有几个西方部队有这样的体力来进行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行军及射击。此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利用了“人浪”这个重要优势,包围多个战略要地,打通部队之间的界限。

  书中还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即英军第二十九旅不少士兵之所以能够活命,就是由于志愿军手榴弹威力不够。如果不是志愿军与西方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巨大差距,英军的伤亡将不堪设想。但不得不说,中国的机枪手与迫击炮兵都是一流的。而英军面对这样的对手,是难以战胜的。

  曾亲身赴朝作战的英军士兵吉姆.雅各布斯,在他的回忆录《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序言中开诚布公地承认,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后才恍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战争泥潭,而其酷烈和危险程度并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英军士兵始料未及的。

  他写道:在遥远的古代,当一个国家的领土遭到外来侵犯的时候,国王会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军队驰骋沙场。而到了现代,政客们围坐在环境舒适的会议桌旁边,做出如何让一些人为他们浴血拼杀的决策──这些人要以鲜血,甚至是生命为代价。虽然书中他从军人角度试图为英国派兵参战辩护,但不能否认的是,战争结束后老兵们并非都能最终归国,有些人长眠于遥远的异乡,永远不能回家了。最为可悲的是,有一批人的牺牲仍未得到承认,另有超过三百名牺牲士兵的家庭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抚恤。

  实际上,安德鲁.萨蒙在书中提到了英军士兵对战争的厌恶。比如英军经常被美军用来作掩护、殿后的任务,英国军人对美军总是使用他们当“挡箭牌”颇为不满,前文说到的格洛斯特营,正是执行这样的任务才差不多被中国志愿军全歼。由于受到战争的巨大创伤,英国老兵们几乎不与外人谈论他们的经历,只有当老兵们重逢时,他们才会说起,但就像某人所说的那样,“每当我们在一起,就感觉子弹在耳边飞。”

  回顾历史,在英国决定参战时,国内还是有反对声音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格蕾丝.赫克斯福德在《英国的朝鲜战争:公民、自我和遗忘》一书中说,当朝鲜半岛爆发冲突时,许多英国人担心会发生最坏的情况,一些人甚至考虑重新挖掘他们的掩蔽所或囤积食物,焦虑很快就变成了恐惧,而这种情绪一直主导着英国人对战争的态度。

  追根溯源,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朝鲜半岛与英国太过遥远且没有历史联系,战争前许多英国士兵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朝鲜。战争所宣称的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严重,有士兵在开战一年之后甚至写道,“它的无用性每天都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后是自从中国加入了战争,就完全扭转了局势,英国公众在大量的观察和等待中失去了耐性,这场战争逐渐从报纸的头版上消失了。以至于士兵们回家后,公众完全无动于衷。

  格蕾丝.赫克斯福德说,这种普遍的冷漠不是短暂的,它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持续产生影响。就像一九五三年七月朝鲜停战协定一签署,英国不顾美国的态度,第一时间就开始撤退。伦敦很清楚,这是他们所经历的最漫长的一战,他们在这个地方待得太久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