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在路上\木 田

2021-10-20 04:29: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疫情期间谈论“在路上”似乎不太合时宜,且不说关口封闭,城市封锁,就算闯过了重重关卡,捱过了或长或短的隔离,在路上的也不光是想看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大概率还要与病毒同行。这种与病毒同行的状态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恐怕这多少会影响人们“在路上”的心情。

  “在路上”需要什么样的心情呢?或者说人们通常是被怎样的心情驱使着“在路上”呢?“在路上”有很多制式的符号,比如旅行时特定的穿着和玩伴,比如豪华的酒店和美食,比如社交媒体上令人炫目的照片,但除去这些符号,更重要的原因是新鲜的环境和体验,是对于活着的自由和自我的追寻。凯鲁亚克写过一本十分畅销和有名的书,名字就叫《在路上》,常常被人们说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但透过不羁的外壳,我看到的是广阔的天地,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最终就是鸡毛蒜皮的安心。

  河南巩义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题“留馀”二字,本意是教导后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但在我看来,“留馀”二字也可用来诠释“在路上”的含义,人们之所以上路,何尝不是为自己和生活“留馀”呢,留的馀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生命的无尽热爱和无限可能吧。

  “在路上”不光是寻求新鲜、自由和各种可能,更多的是去体验“失败”,而这种“失败”永远不会在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生活的人中出现,但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永远没有“失败”的人生,“失败”更诱人,也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和自由。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迪亚哥在海中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迎接大概率的“失败”,但这种“失败”丝毫不会掩盖他是最好的海上打鱼人,大海便是他人生无边的路,他愿意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是人性的不软弱。

  不管我们的生活正遭遇怎样的困难或不幸,不管我们最终对于人生做了怎样的选择,不管病毒是不是还在与我们同行,但若能一直“在路上”,不一定非要是地理上的穿越,只需心境自由,不受外物束缚,勇敢地拓展自己的边界,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困难或不幸终究会淡去,大多数选择也变得可推翻重来。“在路上”能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