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君子玉言/第三只眼中的香港\小 杳

2021-10-20 04:29: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霓虹招牌及红Van是旺角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图片来源:Imagejoy

  上周“狮子山”“圆规”两场台风过后,持续半年之久的闷热终于离开,吹面而来的,是爽朗秋风─香港的秋天总算来了。此时,北方冬衣初添,寒意初显。

  日前,听一位外媒驻港记者讲起,如果用第三只眼看香港,有几个很小众却很特别之处:一是霓虹和招牌;二是天台文化;三是小巴。仔细琢磨,有点意思。

  观察香港的招牌和霓虹,大街小巷,高楼低舖,每块招牌霓虹都有它的性格,千姿百态,没有两块招牌是相同的,没有两盏霓虹是相同的──拼的就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它们因又高又密的楼群而密集分布,随山海起伏相间的地形而立体式铺排,因香港经济社会的高度自由而不拘一格,快意绽放。看起来不规整,“野蛮生长”,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应接不暇的感觉,却多姿多彩,创意尽显,给水泥森林增添了灵动跳跃,足以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展现香港的活力与开放。

  天台也是一个别出心裁的视角。天台(楼顶平台)在我们眼里,顶多晾晾衣服、养养花草、做做健身、发发呆之类的。前年“黑暴”期间,也曾站在天台惊望街道上黑压压的人群呼啸而过──那是因为不敢在街上与“黑暴”直面,怕捱打。但在很多港片中,不少重要情景都发生在天台。比如《无间道》,警察卧底刘德华与黑帮卧底梁朝伟的巅峰对决,刘德华与其上司黄秋生的密会,都发生在天台。头顶朗朗青天,脚下楼宇森林,除了两个主角,周边空无一人,颇有中国画留白的意韵。然后一段精彩情节在两个关键人物中展开,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台知的紧张气氛中揭晓谜底,成为整部剧情点睛之笔。再然后,苍天大地,何去何从?既让人恍然大悟,也留下无穷悬念。

  天台在香港这个独特的重要性,或许是由于香港房子狭小,许多理应在室内展开的故事或比较私密的交谈,因地面环境促狭而无法施展,因拥挤而不便交流。所以,半空中的天台就成了一个合适地方,这也符合港人注重私隐的特性。不过,香港如此密集的楼群,纵使躲到天台,依然有林立的楼宇环伺周边,依然躲不开半空的邻居,怕是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虞吧?

  再说小巴。小巴在香港是作为公共交通的辅助及接驳之用运营的。一九七六年刊宪规定全港最多只容许四千三百五十辆公共小巴运营。其最大特点就是“灵活”──路线灵活、班次灵活、收费灵活。起终点及大致路线是明确的,中间怎么停停哪里随需而行。维基百科描述得有趣“不设固定车站,乘客可于非禁区任何地点下车,下车前须高声呼叫司机下车地点,并由司机挥手作实”;车资波幅大,曾因台风,香港仔至华富邨(三点四公里)小巴由三元加至三十元。时间也灵活──通常司机要等乘客上到七八成了才发车,所以发车不按时间来,按乘客人数定。这种灵活性,也是香港经济社会务实灵活特质的一个缩影吧。

  小巴还有特点是车速特别快,风驰电掣穿梭于狭窄的街道,很考验车技;司机的脑子特别好使,你上车时告诉他哪里下,自己尽可放心打盹,快到时司机肯定会喊一声提醒你下车。每个人他都记得明明白白。

  刚来港时坐小巴有两个经历。某周六傍晚,灵光一现想去赤柱看落日。上了往赤柱的小巴一路飞奔,眼看乘客一个个叫着“唔该!××大厦(街)落车”,司机挥挥手表示“朕知道了”,我猛然发现不知如何用粤语表述想看落日的地方(内心只知在赤柱那个海湾)。于是默默坐着,一心盼望有人能与我同路,省得我喊了。但直到车内只剩下我一人,司机回头用粤语讲了一声,意思我懂“终点站到了”。下车一看,哭笑不得──林荫尽头的眼前矗立一座白底房子,上书四个黑色大字“赤柱监狱”。落日在哪儿呢?没办法,沿着原路往回走吧。天色已晚,好在香港治安好,不必提心吊胆。一个人傻傻走了一会,见一地眼熟,转过去──果然,就是心目中看落日的海湾(其实就是赤柱广场前)。此刻落日早就回老家了,我还是在海边坐了好一会儿,并犒劳自己喝了一杯扎啤──哈,晚霞和酒也蛮好。

  还有一次是从鸭脷洲到湾仔。大约晚上十点多,因为巴士车站找不到,情急之下挥手上了一辆小巴。告诉司机自己想去哪里,司机说因为离终点方向相距有点远,走不到,我有点紧张。没想到待所有乘客都下车后,他绕来绕去,将我送到公寓附近的一条街口,并告诉我怎样走过去。真是个好心人!

  你瞧,第三只眼中的香港,有色彩有情节有乐趣,关键的,还有暖意温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