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言西就/东西之间\沈 言

2021-10-22 04:26: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义震惊寰宇。一场迅猛的革命风暴随即席卷全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封建帝制,为日暮途穷的东方古国开启前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回望来时路,沧海桑田,不禁感慨万千。回首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何尝不是国人游走东西文化之间的上下求索之路?

  在历史长河中,东方与西方彼此雾里看花。“华夷之辨”作为潜移默化的帝国基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优越感。直至鸦片战争以疾风骤雨之势,裹挟着先进的西方近代文明,一举打破中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冲破了闭关自守的大门,颠覆了华夏中心的世界观。当头棒喝之下,少数先进中国知识分子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开眼看世界”,启动了重塑世界观的近代历程。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时代先觉者,从现实出发,着书立说关注西方。魏源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以回应“器不如人”乃至“技不如人”的时代焦虑,最早发出中国人自强图存的呐喊。学习西方战舰、火器之技,及养兵、练兵之法,成为中国开明官绅应对大变局的初始方案。

  置身“师夷制夷”的时代大潮,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应运而生。洋务运动以强大军事力量为首要目标,先后打出“自强”与“求富”口号,采取兴办民用工业,创办军事工业,筹划新型海防,建立新式军队,开设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开拓性举措,首度掀起近代化运动,对中国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洋务思想的核心在于“中体西用”,即以中国文化为本体,以西方技术为应用,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与科技。归根结底还是在既定体制框架内小修小补,通过物质层面“形而下”的变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理论破产。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改良主义者日渐意识到西方的优势不止是器物与科技,更在于制度和体制。在学习先进西政的改良浪潮中,作为激进改良派的维新派脱颖而出,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发动公车上书,力主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挽救国族危亡。围绕是否变法,维新派与顽固派展开论战,开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维新与救亡图存成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最强音,对刺激普罗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觉醒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维新派已然触及制度改革层面,试图以立宪制约君主权力,提倡言论自由,演变成中国首次大规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以维新变法为转捩点,向西方学习,逐渐由感性的“力”走向理性的“智”,由浅层的“用”走向深层的“体”。

  然而,戊戌政变令百日维新戛然而止,“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迫使中国志士仁人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形成首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一九○五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基本纲领。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折衷传统民本思想,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核的“三民主义”思想,构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大纲领。直至辛亥革命胜利,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敲响丧钟,实现制度层面的剧变。

  辛亥革命以降,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序幕,在“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基调下,促成近现代思想的百家争鸣,实现精神层面的变革。伴随着启蒙与救亡的时代变奏,始于“开眼看世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保国、保种、保教”到“三民主义”,再到“德先生与赛先生”,历经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激荡,以及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经过物质、制度与精神三大文化层级的递进演化,中国人的世界观在古今中西、体用道器之争中终于得以重构……

  时至今日,肩负民族复兴的梦想与夙愿,中华儿女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