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倾耳细听收音机\吴捷

2021-10-26 04:27: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收音机曾是即时新闻的主要来源。/资料图片

  厨房一隅,端坐着一架黑色索尼全波段收音机。塑胶长方体,成年人一只手的三维,左部是扬声器,右部是透明的数字盘,扁圆柱形调频旋钮,银色的天线高高竖起。准备三餐时,将旋钮轻轻旋转到本地古典音乐台,小小机器就涌出清泉般的音符,在整个房间飘浮流动。

  这样的收音机,近年被冠以“怀旧机型”、“复古机型”甚至“老人机”、“送父母贴心机”,二十年前却是原装进口的最新款。表兄以此相赠,希望我无论走到何处都用它学英语。我将它带到大学校园,听BBC面向英语学习者的慢速新闻,又将它装入旅行箱飞越重洋。它每天对我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但只要拨动开关,它就立时收声,像一只驯顺的黑猫,卧在书桌上静静入眠。

  我见过祖父母家的老式收音机,像个大型微波炉或微型管风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古董。五十年代之前,收音机是即时新闻的主要来源。罗斯福自任纽约州州长开始就定期通过电台与民众沟通,后来发展为总统任上著名的“炉边谈话”。彼时的收音机就是我在祖父母家见到的巨型机,而且尚未普及到每家一台。众人围着巨型收音机或村头路旁的喇叭聚精会神听广播,是三四十年代的常见景观。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要求手下开发平价“人民收音机”(Volksempfänger),意图使纳粹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当时纳粹广播已无孔不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应邀去美国演讲,在穿过得克萨斯的火车上,一位旅客无意中把车厢收音机拨到了德语电台,茨威格立即满耳是希特勒狂热的叫嚣。

  英国四五十年代的小说如Kingsley Amis的《Lucky Jim》称收音机为“wireless”──这个词在二十一世纪有了“无线网络”的新意义。收音机是旧时重要的娱乐工具。写于四十年代的《围城》,汪太太抱怨三闾大学僻处偏方,能闷死人,赵辛楣说如果有无线电听就好了。谷崎润一郎二战期间隐居乡下,埋头创作、翻译,唯一的消遣是翻来覆去听几张唱片和收音机播放的音乐。五六十年代,收音机尚未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一些学校教学生组装矿石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八十年代是中国广播小说的鼎盛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等,据说盛况空前。那时我家有一台砖头大小的收音机,被我的小魔掌打翻在地,摔断磁棒,从此噤声。

  九十年代后生产的收音机便于携带,自带扬声器,无需耳机充当天线,最宜于慵懒下午,在后院边饮柠檬水边听体育比赛直播,或在莳花种草时播放爵士乐。听收音机有种“who's there”的神秘感。无形的电波,穿越时空,迢迢暗渡,满载彼方发出的讯息和思想,打开收音机,偏巧拨到那个频道,就将电波迎入家中。听收音机还给人以邂逅的惊喜。閒閒的周末,随意调频,激情澎湃的布道和殷殷劝诱的广告来而复去,乡村音乐的曼陀林和班卓琴铮铮琮琮,忽然眩晕般滑到钢琴和大提琴的悠扬合奏。与谁相遇,为谁停留,端看当时的心情。旋钮式收音机不似数字式的精确,声音的大小,波段的选择,频率的微调,天线的伸展长度和方向,以及开关,都需要旋转、拉伸或拨动实体按钮,倾耳细听,将专注汇入指尖。是不是有些像开自动档和手动档的车?后者有亲手操作机器并感受它即时反应的趣味,假如有心且熟练,一切尽在掌控。

  九十年代之后是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天下。虽然电报、录音带、软盘等旧技术逐渐废弃,不少旧日事物却顽强生存下来,比如纸质书籍、笔和收音机。手写并未在电脑普及后消失,最近十馀年Moleskine、Maruman等优质笔记本风行世界就是例证。广播则在汽车音响和播客(podcast)中获得新生,收音机这一广播的载体也长寿绵延,或数字化,或迷你化,或变为手机上的一个app。然而,虽然智能手机将生活中原先需要的多种硬件设备合“多”为“一”,惠泽大众,但在即时讯息和社交媒体氾滥之后,各种app和推荐功能诱人四处点击,人们的注意力日趋分散,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反而大打折扣。正因这信息时代“一”与“多”、“专注”与“分散”的悖论,许多传统的学习、娱乐和交流方式吸引了不少途穷而返的粉丝。越来越多的人为远离干扰,选择“一物一用”,用纸笔记录,用无法上网的翻盖手机打电话,用收音机听新闻和音乐。

  如今,万事似乎皆可在网上进行。疫后时代,虚拟(virtual)和居家办公成为常态,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也与日俱增,恨不能每天查看三百次邮件、推特或微博,生怕错过什么通知或突发新闻。笔、纸、棋子、收音机这类有形实物,拿在手中贴心、踏实,使用体验简洁、愉悦。它们或许更代表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向往:回到有深度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回归专注和专心,珍惜面对面交流,重视高质量的感官和心灵体验,拒绝时刻在线、三心二意、一心多用、心不在焉,与肤浅、忙碌刻意保持距离。当你与亲友聚餐,言笑晏晏足矣;当你抱起家中花猫,将脸埋进牠的绒毛深深呼吸足矣;当你倾耳细听,一架收音机足矣。毋须拍照发圈,毋须额外上百种功能,你的心永远只在一处,给你最爱的人和事物你的全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