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恋物症与断捨离\木 田

2021-10-27 04:26: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对于“恋物症”和“断捨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我就不赘述了,至于为什么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了一个题目里,因为我觉得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其实可以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嘛。乍一看这可能是对待物品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不停地买和收藏,一个是要想着办法向外扔和减少。但对于“恋物症”和“断捨离”其实都是对于安全感的渴望。

  人作为高级动物,对于生存材料的渴望与生俱来,物品也好,食物也好,钱也好,似乎都是越多越能给人带来安全感。“断捨离”更像是脱离了动物属性的欲望,因为秩序和计划本身可以带来强大的安全感,“断捨离”的根本就是创造让人安心的秩序。

  恋物者需时刻警惕,若不停地拥有仍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时,这可能就不是人与物之间的拉锯了,更像是与自己的相处出现了问题。喜欢断捨离的人们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叫做《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女主角的家中就跟电视剧名字一样“空无一物”,这其实已经不是“断捨离”,而是对一种情绪的执念了。

  人的内心难测,长期在两个极端游走的人,通常会在自己都无法察觉时转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恋物者突然对物品厌倦,变成了极简主义者,而习惯了断捨离的人会在某一天突然报复性购物。如此说来,对于物品需中庸地看待,既不“恋物”,也不“厌物”,甚至可以做“恋物”的极简主义者,东西不需要多,但需要每一样都物尽其用且被好好爱护。

  现代社会人心大多浮躁,人们在物质上追求好和更好,多和更多,似乎欲望之路永无止境,“刚刚好”被抛到一边,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的肥胖,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攀比,资源的浪费,自然的失衡……

  以上谈到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的主动追求,除却主动的,人们在生活中通常还会有一些被动的获得,如银行单据、超市赠品、往来人情等等,甚至还有为了靠近社会和大众的标准而做的被动购买。什么该留,什么该丢,已经是现代人的束缚,而束缚带来的就是身心的不自由。人人都追求自由,但自由绝不是放肆地“买买买”和“扔扔扔”。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应该独立于我们的感性冲动,也就是说自由来自于自我约束,这里的“自我约束”与上文中的“束缚”不同,“束缚”来自于过多物品的心理压力,而“自我约束”则指的是对于物品“去”或“留”的选择。

  死亡依旧是人类的终极疑问和课题,因此现在时髦的说法——“恋物症”也好,“断捨离”也好,早被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任何的拥有都是暂时的,这恐怕对于信奉“永远”的完美主义者来说既残酷又无可奈何。那就放下执念,自由地活着吧,跟物品、跟旁人、跟自己、也跟这个世界,舒适地相处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