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站内芭蕾\李 梦

2021-11-18 04:27: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这是湾仔@湾仔站”。\香港芭蕾舞团供图

  自从古巴裔美国知名编舞家卫承天(Septime Webre)上任香港芭蕾舞团(以下简称“港芭”)艺术总监以来,“港芭”的推广宣传亮点频频:先是在香港数个地标景点拍摄的宣传片在内地多个视频平台走红,还有疫情期间为帮助居家人士锻炼健身而拍摄的“舞蹈员特训”短视频系列,再就是最近与港铁(MTR)合作的、颇为亮眼的芭蕾普及项目“地下铁碰着芭”(The Ballet Encounters @MTR)。

  近年“快闪”概念十分流行,不少乐团和舞团纷纷策划在机场、港铁和车站内举行“快闪”演出,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快闪香港国际机场,以及不久前香港管弦乐团的“享乐在港铁”项目等,均是例证。香港芭蕾舞团此番在港铁彩虹站和湾仔站分别拍摄两条创意舞蹈影像,请来一众男舞者在港铁车站内游走、舞蹈,与站内的雕塑等艺术品互动。故事性强,舞者的肢体语言夸张,服装道具抢眼,无怪受到热议。

  短片“陶醉的芭蕾舞者@彩虹站”中,一众复古书呆子造型打扮的男舞者迷上了三座体态优美的女芭蕾舞蹈员青铜雕像,企图用舞姿吸引她们的注意;“这是湾仔@湾仔站”则以车站内“这是湾仔”写实照片为背景,舞蹈员以戏谑式的舞姿在站内不同场景间穿行,活力蓬勃,与湾仔地区热闹繁忙的气质颇为契合。港铁站因此不再只是市民或旅客匆忙赶路、偶尔停驻的寻常场所,而成为创意、想像和艺术缤纷碰撞的平台。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港芭”此番在港铁站内的推广活动,每每能从站内既有的气氛与陈列的艺术品汲取灵感,再加添新奇元素,故不觉得刻意生硬,而能予人亲切之感。

  期待未来,“港芭”与港铁再合作,根据不同车站特色,拍摄系列影像作品,更增加与不同地区社群的互动,例如邀请中环上班族、深水埗基层家庭小朋友、元朗或上水新来港人士等参与短片拍摄,与舞蹈员合力完成创作。如是,既能面向大众普及芭蕾舞,又能促进社会共融,更有助于提升香港国际形象并符合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之愿景,多赢之举,何乐不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