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维港看云/这个故事可以做国情教材\郭一鸣

2021-11-19 04:26: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T35/36次旅客列车水牌。\资料图片

  上周笔者在本栏提及一个公众号“学习强国”,前天又在另一个公众号“学习大国”看到一篇网文《在树洞里》,作者是一名刚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该网文是不同时间写的,每次写几百字,然后加括号“未完待续”,好像是在写连续剧,虽然剧情平平无奇,更没有半点悬念情节之类,但文笔朴实,故事真实感人,我在上班途中的地铁车厢里一口气读完,觉得这个故事值得介绍给本港的年轻人。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网文开头这两句话,香港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需要解释一下,“T35”是内地长途列车班次的编号,有点像搭飞机的航班编号,“硬座”是列车上最便宜的座位,有点像“经济舱”,现在内地主要用高铁和动车,已经很少列车设有“硬座”,从西九龙高铁站出发到内地的各个列车班次,都只有软座和卧铺,没有硬座。这名学生来自安徽贫困家庭,二○一四年考上清华大学,从老家坐T35列车硬座一路北上。作者介绍说,T35到北京的硬座票价是一百四十元(人民币,下同),卧铺和动车是二百八十元,高铁是五百六十元,他买的是硬座学生票,票价七十元。

  作者以当年全省前十名成绩考上清华,得到新生二等奖学金五千元,还有五千元助学金,另外,每年可获得不同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三千元,一年总共是一万三千元,一半用于交学费杂费,剩下六千五百元,一半用于买电脑和电子设备,两学期八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千二百元,平均每月四百元,再扣除理发、洗澡、手机月费等,每月伙食费三百元,平均每天十元。为了省钱,甚至假装有事不去参加入学后第一次全班远足活动。作者入学时,收到爱心企业家赠送一部中兴手机和一架自行车,从念大三开始,他骑自行车去做家教,每小时收费一百元,从此他每月生活费增加到二千至三千元。

  如果说贫困,中国之大,城乡差距之大,相信会有其他学生的家境比作者更穷,但这篇网文重点不在“卖穷”。作者说,上大学后他每年写两封信,一封给奖励他三千元的企业,一封给奖给他五千元的基金会,在信中除了表达谢意,还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包括上大三时做家教收入的情况,基金会回信让他安心学习,奖学金会照样发给他。“那封信是八十多岁的郭女士亲笔写的,至今我还保存着,这封信也改变了我读研后的一个决定”,作者从读研究生开始,每个学期从担任助教收入中拿出三千二百元,资助家乡希望小学四名贫困学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和学杂费,作者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望孩子们,给他们讲外面世界的故事。

  作者最后写道:“直到今天我也认为上天是眷顾我的,我的家人都身体健康,不需要我去照顾,我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老师。是所有人一起的努力才帮助我找到如今的工作,开始未来的生活。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我想就是我未来我要做的。”

  毫无疑问,这篇网文满满的正能量,作者娓娓道来,平实的文字中有一种道德感染力和精神号召力,相信这是“学习大国”转发推荐的主要原因。很多网友留言,其中一条是“有余力时不忘助人,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自勉”,另一条是“我辈楷模,祝愿他能靠自己照亮更多人”。

  而我之所以做一次文抄公,是觉得这个故事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作为香港年轻人的国情教材,透过这个朴实无华的真人真事,认识今天内地的社会和内地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此外,读完全文,我想起一位像文中提及的郭女士那样的慈善家,几年前,他在内地某山区捐款设立奖学金,并不顾高原反应亲身到当地颁奖,对第一批受惠的大学生说: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每年放假回到家乡,都要到你们母校去给师弟师妹们做辅导,让他们也能像你们一样上大学。不知道这些大学生后来有没有做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