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读书关键词/可怜的假情假义\米哈

2021-12-07 04:27: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俄国作家尼古拉.卡拉姆津《可怜的丽莎》。/资料图片

  我们都渴望真心真意的关爱。同时,不少悲剧的发生都源自于此一渴望的落空,这种落空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没有带眼识人,另一方面也因为有些人卑鄙地虚构假情,又有些人无知地展示假义。关于假情假义,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俄国感伤主义作家尼古拉.卡拉姆津(Nikolay Karamzin)于一七九二年写下了名作《可怜的丽莎》。此作写于卡拉姆津花了约一年半时间游历欧洲各国之后。在这一次旅程中,卡拉姆津走遍了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等地,亲眼目睹了法国大革命,也拜会了哲学家康德,并决定在回国后将当时西欧流行的感伤主义引入俄国文学而写下了《可怜的丽莎》。

  顾名思义,《可怜的丽莎》叙述了丽莎可怜的一生。丽莎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死时她才十五岁,只剩下她一个人不分昼夜地操劳,而从不怜惜自己娇嫩的青春和罕见的美丽”,并以劳力换取金钱照顾母亲。

  有一天,丽莎遇见了“白马王子”,他的名字是埃斯特拉。埃斯特拉“是一个十分富有的贵族,心地善良”,他不忍见丽莎穷困的生活,于是以高价买下了丽莎的花,以金钱照顾了丽莎一家。

  埃斯特拉的富有与体贴满足了丽莎的心思,而丽莎的农民身份又满足了埃斯特拉的浪漫与想像。埃斯特拉“天生善良,但意志薄弱,行为轻浮。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只图自己快乐。他在上流社会的游乐中寻找快乐,可是往往一无所获,于是觉得苦闷,抱怨自己命运不济”,“他常常看小说和田园诗,因而富有想像力,往往会幻想自己退居到了曩昔的岁月或进入了未来的时代”,而丽莎正是满足他如此想像的对象。

  丽莎与埃斯特拉互生情愫,“约定每天傍晚幽会,地点可在河边,可在桦树林中,也可在丽莎的农舍附近”,久而久之,他们从纯洁的恋爱发展到肉体的激情。在此,卡拉姆津写下了名句:“所有欲望的实现都是对爱情最危险的考验”。激情之后,对埃斯特拉来说,“丽莎不再是当初那个曾激发他的想像力并使他心灵陶醉的纯洁无瑕的天使。柏拉图式的爱情让位给了另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他是无法感到自豪的”。

  丽莎与埃斯特拉的幽会,从每晚变成隔天,从“明天我不能和你见面了,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办”,到“一连五天没有见到他的人影”,而最后,埃斯特拉跟丽莎说“亲爱的丽莎,我要和你分别一段时期。你知道,我们国家发生了战争,我是在军队里服役的,我们的团要出发去打仗了”。

  自此,埃斯特拉再没有回到农村。这就是丽莎一生的悲剧吗?未完。结局留待读者自行发掘,而我想的是:卡拉姆津为什么要写下丽莎如此可怜的遭遇呢?

  卡拉姆津是为了让大家感伤于贵族男子对待农村女子的假情吗?讽刺的是,多年后的文学评论批判《可怜的丽莎》的文字运用,说卡拉姆津书写丽莎母女的对话并非农民方言,而是知识分子与上流社会的沙龙语言,而这又可否视为作者无知地展示了假义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