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绝响留人间\白头翁

2021-12-21 04:29: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孟小冬天赋极高,梨园世家,四岁就随父吊嗓练功,九岁就拜师,学的就是老生,因为孟小冬一上戏,扮相俊美又不带女相,嗓音是一般女老生难及的宽厚沉稳。十三岁再拜高师,一九二五年从上海唱到北京,戏码也高大上,是百馀年来传唱不衰的《四郎探母》,当年在北京京剧舞台上可谓群英荟萃,百花齐放,正是中国京剧的黄金时代。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正红,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正值盛年,而年仅十七岁的孟小冬竟在北京京剧界一炮而红,足见其天资、功夫、技艺。孟小冬再演《四郎探母》,已非昨天,更非上海,亦非之前的搭档。这次登台与孟小冬配戏的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男女主角正是由他们反相出演,生旦合作,孟小冬扮男主角杨四郎,梅兰芳扮女主角辽国公主。梅孟双佳,许多戏迷深深为之倾倒。

  戏里戏外,古今中外皆有因戏得情。就“冬皇”而言,自《四郎探母》始,孟小冬与梅兰芳纠缠的情情爱爱,恩恩怨怨也成为戏外之戏。

  经过一段苦闷之后,六年闭门谢客,吃素念佛,后随广大戏迷之邀,孟小冬也应自己多年的夙愿,拜余叔岩为师。一九三八年十月,孟小冬与李少春一起正式给余叔岩磕头,得以立雪余门。孟小冬也是余叔岩关门弟子,唯一一位女弟子。余叔岩教徒弟从来就是点到为止,懂不懂、会不会、练不练、行不行,全在徒弟;其实余叔岩是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徒弟的所作所为皆在心中,如掌上观纹。

  在入师五年间,孟小冬每晚八时准到余叔岩的“範秀轩”学戏,风雨无阻,学戏那股认真劲没人能比。余叔岩最看重他的徒弟李少春,常亲力亲为亲教。常常在旁边“列席旁听”的孟小冬一点不比李少春少下工夫,认真钻研,认真体会,认真琢磨,像《战太平》、《定军山》这样繁难的戏,都是师傅亲教李少春时在旁边学的。余叔岩渐渐感到,孟小冬的学戏不但有韧劲,更有一种灵气。孟小冬不负自己,更不负师傅,终得余派衣钵真传。一九四三年,久病的余叔岩在北平故世。孟小冬极度痛苦,心灰意冷,为师心丧三年,谢绝舞台,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与程砚秋在广播电台合作一齣《武家坡》。

  孟小冬在台湾曾收过一位徒弟,征得孟小冬同意,把她唱的十二齣余派名剧予以录音,特供徒弟学习,那时孟小冬只在余叔岩最后一位琴师王瑞芝操琴之下才唱,这十二出戏的录音至今已十分珍贵。一九五一年,酷爱京剧,亦为“高票”的张大千自印度返香港,他专程去拜访孟小冬,其间,便由王瑞芝操琴,孟小冬为大家演唱了余叔岩的名戏《武家坡》一段:“一马离了西凉界……”在座的十余人皆有无穷感慨涌上心头……那是孟小冬最后一次当众演唱,“冬皇”之声至此绝矣……   (“打板就唱说京剧”之五,标题为编者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