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事事”似乎是个贬义词,通常跟“浑浑噩噩”、“吊儿郎当”、“四体不勤”这类词连在一起使用,但其实它的本意只是“閒着什么事都不做”,不知是否人们太过上进,社会似已容不下“无所事事”四字。但“无所事事”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般容易做到。 疫情初期,人们虽说是因疫情被迫减少外出,待在家中,但最初想着“终于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幻想中的“休息”似乎变成了煎熬,人们焦虑,恐慌,“无所事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能力。
我们处在有史以来与他人联系最方便,最紧密的时期,打开手机和电脑能知道几乎任何一个朋友的近况和世界各地的新闻,但在各种持续不断涌来的信息的轰炸中,我们经常忘记要时不时放下手机和电脑“无所事事”一下。但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长时期受到各类刺激,已不会“放空”,它对身体发出的信号是,刺激不要停,越夜越兴奋。 那么当我们的眼睛每天不停在看,大脑感到刺激的时候,我们自在吗?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不自觉中处在了一种十分诡异的“似乎很忙,又不知在忙些什么”,“似乎休息了,但又很疲惫”的怪圈中。
最近我跟孩子们一起阅读了一本名叫《鼹鼠姐妹奇遇记》的绘本,说是“奇遇”,但都是些鼹鼠姐妹每天在做的事,她们出去玩,去游泳,漂流,看看小花,看看苔藓,或者只是躺在大树下“什么事情都不做”。女儿问我:“她们就这么躺着不无聊吗?”我想了想回答说,她们不只是躺着,她们能倚着树,能看到天,能闻到花香,因此“从来没有不好玩的时候”。虽然绘本中的世界十分童话,女儿长大后面对的社会大概率不会如此,但我依然想告诉她,因为内心不慌张,“无所事事”也可以变得十分自在、富足。
佩索阿在《我随风行走》一诗中写道,“我的生活总是这样,我愿意一直这样,风把我推向哪里,我就走到哪里,而不让自己思考。”我多希望推动你我的都是这风,而不是那虚拟世界中的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