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国学在香港\胡恩威

2022-01-19 04:24: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大专教育有一个特色,就是把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变成校外进修。书法是其中显著的例子之一,它并非校内的常规课程;中国传统有关的哲学、历史、艺术课程也被边缘化。再如,近年中大哲学系将一些哲学课程变成自负盈亏的课程,学费不低,这可能导致国学仅成为一些退休人士有钱有閒才能修读。对国学的基本认识应从幼儿开始培养。在我看来,国学被边缘化、被閒科化的现象,正是不少香港年轻人对国家产生疏离感的一个原因。爱国思想来自文化认同。

  近年,内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年轻一代热爱和追求国潮,可谓爱国价值观培养的核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反观香港,这种模式似乎并没获得支持。在教资会的审批制度中,国学通常被视作閒科、功用不大的学科,自然被边缘化。在大学里,国学类的人文科学学者,其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不如工科、商科吃香。这也是香港社会发展单一化的重要原因。

  书法、文史、哲学等国学的基本,无疑需要普及化。基于此,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应该肩负更大使命,推动国学及国民文化教育,不妨从形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文化生活等研究系统开始。博物馆不仅举办活动,更是学术机构。可惜的是,现在香港的学术界和博物馆可以说是切割的。博物馆应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与教育有机结合。

  香港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是时候好好发展。近二十年来,曾经也是“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在这一方面都有量和质的飞跃。上海也是一样。若在YouTube看看,央视或地方电视台也好,都拍了大量和国学相关的纪录片或教育类影片,题材更是不乏《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等。中国传统及文化的推广,在内地做得很好且进步很大。

  香港不缺国学人才,只不过能让他们施展的平台不多。再以书法为例,无论是传统还是实验创新,香港也不乏人才,却得不到太大重视。这也许是香港目前尴尬的情况,我们身处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对西方带有肤浅的理解,对中国文化更甚。因此,香港要面对现实,作出改革,才能找回一个正常发展的文化状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