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中环街市叙事曲\黄虹坚

2022-01-20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环是香港的重要地标,夜间从尖沙咀看去,标志性的摩天高楼汇成了璀璨的灯光世界,体现着建筑匠师的才智,绽放着香港的繁华。

  在领略中银、汇丰、渣打、友邦等这些当代建筑风采时,人们也希望读到建筑历史的变迁与新生,这些当代建筑顶多还只有三四十岁,谈沧海桑田未免有点妄自尊大。那么,同驻中环的“中环街市”,历经了过百年的“四代市场,三代重建”,相比已是老者,有足够阅历及智慧向后人讲述她的前世今生,成为了一部标准教科书。

  “中环街市”前身称作“广州市场”,本坐立在皇后大道与嘉咸街交界处,始建年份已不可考。街市于一八五八年迁到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之间的现址,于一八九五年、一九三九年、二○二一年三次重建落成,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中环爬登半山的自动扶梯系统的一部分。街市一直存活于中西文化及新旧交替中,终活成了二○二一年八月重启的样子。

  立面、空间和体量是建筑的常用语。现在的中环街市保留了一九三九年落成的德国包豪斯风格,其立面墙全由通透的玻璃门及格子窗组构,南北面左上右落的双道楼梯连接起东西两座大楼。楼高三层,楼层高,楼面阔。街市夹在南北方向的租庇利街和皇后街的楼舖中,绝对是庞然大物。

  历时十八载的“保育活化”计划尘埃落定,大功告成。古建筑的“保育活化”,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人们总寄望修旧如旧。但时间已流逝,要完全还原已荒置了十多年的中环街市,希望进门便见到历史画面重现,见到卖菜摊档和档主阿姐阿婶,或是剁肉的案板和赤着上身挥着斩骨刀的阿哥阿叔……此方案虽如珍贵发黄的历史旧照,但难以实现,也与时代脱节,失去了建筑负荷的传承与发展的功能。

  经活化了的中环街市,体现了“保育活化”的其中一种可能性。其功用已不迷恋旧时街市的贩菜卖肉,除保留了商品交易的特点,还植入了服务当今、服务今人的观念,活化成市民休憩、娱乐、饮食的歇脚地,并加进了信息教育的功能。

  港人在享受街市今天价值的同时,也会关心她的来路及去路,这便超越了时空限制,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文化思考,附在了有百年历史的这栋建筑物身上。

  这正是古建筑“保育活化”的最大价值。

  中环街市底层有东、西入口。不论从哪儿进去,抬头便可见到由几百个小灯组成的八环灯饰。西厅是红灯,东厅是黄灯,都是街市惯用的半球型小灯罩,样式平凡朴实,灯光明亮柔和。大厅两侧是食肆、茶室、酒吧。东西两座楼间是个欧式庭园,植物充分接收了从透明天幕射进的日光,冬天里也绿意殷殷。庭园两旁是一溜桌椅,简便舒适。坐下晒太阳,叫上茶,打开书,便可悠閒半天。庭园也是个教室,不时会举行讲座,主题多与生活、健康相关。人们游逛时,兴之所至也可临时听上一课增广识见。楼下最东边尽头,有家相貌久违的一比一米舖模型,重现了五六十年前的模样。店门放着几个圆形大木桶,堆着小山般的白米,写着价目的木牌插在米上。直摞叠到天花顶的麻包米袋,称米用的称磅,都是当今年轻人陌生的,正好让有心人补上香港历史风物的一课。

  二楼有不少文青小舖,卖时尚饰物、手工艺品、食品。针对香港居民的多样性,还设有卖西方食、用品的专门店。最吸睛的还是某些旧式“士多”,梁上飘拂着红绿纸,写上品名和价钱,推销传统的鹹虾酱、鹹柑橘等。望上一眼,恍然时光倒流。

  三楼是各式小食摊,飘着各种风味的香气,令人忍不住要尝上几口。

  在街市任何一处坐下,静然四顾,都能见到这座建筑的不同面相,除可阅览建筑,也可在享受轻松与惬意时,阅览心中的景致。这正是许多建筑师对自己作品的期望。

  俄国文学巨匠果戈里不但在小说中对社会与人心洞察深刻,对建筑也有真知灼见,他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只要建筑还在说话,那么传说就是永恒的,也因此中环街市的传说还会延续下去。这座曾被轻弃多年的建筑,如今被岁月温柔以待,被赋予了文化审视的热情。其走过的几个时代,恰如交响乐的几大乐章,以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共融一体,共同演奏出贯穿历史的中环街市叙事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