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江扬散文集《同一片天空下》。\作者供图
同一片天空下,所有的话语都湧到喉咙,所有的色彩皆诉诸笔尖,以提笔就写、下笔千言的勇气和才气,遂成就了江扬最新的散文集《同一片天空下》。二○二二年一月,新书由花城出版社推出,收录了江扬近年发表于海内外报刊的二十八篇散文(含后记),十四万字分为两辑,第一辑“人间值得”写人记事,第二辑“山高地远”记游世界。在后疫情时代,在文学艺术地理的跨界国度,多元思绪纷繁错杂,《同一片天空下》意在团出一卷多彩的绒球,织就一束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
《同一片天空下》展现新时代女作家如何开拓环球散文,铭刻世界行走书写的密码。该书所写基本上是作者近些年难忘的游踪,但又不止步于描写风景,而是借看风景带出独特的视角,抚今追昔。该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从地点上来说,跨越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从时间上来看,战争年代、动乱时期、疫情时代交相叠错。从人物来说,不仅书写外国伟人的事迹,也书写身边人的感人故事。江扬的旅游轨迹遍布世界,其不仅记录景迹,也记录心迹,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建筑,从博物馆藏到名人故居,从国内到国外……
江扬的环球散文写景不是古代文人壮志未酬的失意,而是面对不同的自然景致、民族文化,以真诚无伪的心态、包容平等的姿态去领略感受旅游景观,物我合一,凸显出与世间万物守望相助之心。
地理上的世界性引出作者思想上的世界观:你我同在一片天空下。作者既追迹艺术之地的文雅流韵,如《风车转动的瞬间》《风笛吹过的地方》;也追寻人文之地的历史底蕴,如黑海的雅尔塔不断见证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作者探寻各种宗教如《木马带去的传说》《佛陀洒下的露珠》《我在拉萨等你》。
此书起首两篇《同一片天空下》《你不是一座孤岛》,标题一串联就有人类休戚相关的况味,描写了二○二○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作者在香港和美国的所见所闻。香港持续一百七十五年的“马照跑”,虽然继续但没有了观众;而“年照过”,不管在世界任何角落,即便疫情威胁在前,隔离困难重重,作者也返回广州与母亲团圆吃年夜饭。疫中赴美,收获华人邻居、闺密们满满的友爱关照。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入室行窃等突发事件,作者与友人们相约去靶场射击,练习防身之术。在那一阵阵枪击声中,作者深深感受到华人守望相助的伟大。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但若彼此守望,便浩瀚成海。
《同一片天空下》凸显出记者底色功力、非虚构本色叙事。此书特别之处在于,文体虽为散文,却有非虚构小说叙事的风味,体现出文体跨界融合的新风。非虚构是真实地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亲历”“诚实原则”为基础,运用以点到面、从面到点,以小见大,单线直叙、多线并程等叙事法,有效组合故事元素,从虚构的审美领域潜回到非虚构的日常普遍性。这种非虚构叙事本领来自于江扬的新闻写作历练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其曾任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题材嗅觉敏锐,文笔老辣。早已练就的写作童子功,持之以恒的笔录习惯,作家的训练日积月累。每到一个地方,便了解该地人事艺术、建筑风俗,由浪漫的自然风景欣赏转向现实的历史文化省思。
祖籍扬州的江扬,长于岭南,由广州而香港,后行走于世界,其深得江南和岭南两地的“水乡文艺风味”,文风兼具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两地情致风韵。江扬笔端渗透出个人情性:即便面对生态事故不断的世界,依然不改对生活的热爱。作者记录下游历中瞬间被击中的每一种感动,如“男孩对父母的爱与孝敬,往往更体现在有执行力上”。蓦地看到火山边上的青翠小草:“那瘦小却顽强的身影,它命中注定无法参天,可从未放弃。”江扬作为港澳作家代表,曾参加过中国作协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直致力于写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
《同一片天空下》的文字细密精致,文气潇洒自如,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优美的景色,浸润深邃的思绪,再也不是古典仕女们的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哀怨惆怅的宋词文风,而是展现出当代女作家的大胆自信、进取向上、见识非凡。江扬人生经历精彩丰富,所见天地有多宽,心胸就有多宽,文字就有多厚重,斯人才得以成斯文,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决定了文章的厚度和深度。走南闯北、横贯东西的经历,使江扬文字兼具不同地域的特色,博览群书,热爱地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又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笔,笔之所至,文化景观、历史时事、政治宗教等元素天衣无缝地串接,自然而然地依着思绪联结,有意识流散文的况味。该书让读者在后疫情时代不能随意出境旅行的情况下一饱眼福,感受不同的文化以及世间的奇妙;在处处受限、冰冷困窘的后疫情时代,有一些温情可以追忆,有一些人间暖意可供心灵慰借,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可以激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