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香港的艺术节\李梦

2022-03-31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青年艺术家在香港艺术节教育外展节目中,与在校师生分享艺术。/图片来源:香港艺术节

  今年是香港艺术节五十周年。本以为能在三月大大小小的演出现场见到不少老朋友,听大家开心谈起一起追看艺术节经典节目的往事,没想到撞正第五波疫情,线下转线上,分享也少了咖啡美馔,唯有各自在家中打开Zoom隔空问候了。

  尽管去不到尖沙咀文化中心欣赏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吉赛尔》,我们仍可经由简单网上注册,登入艺术节网站在线观看。最近这些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艺术节像很多国际知名的演艺机构一样,在“艺术+科技”领域投入不少心力,不论节目内容抑或呈现方式,都融入科技元素。诚如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女士所言,这也是艺术节当下及至未来发展的路向。

  足不出户看艺术,固然便捷高效,最适合忙碌的城市人,但香港此波疫情爆发的这几个月里,我每每忍不住想念音乐厅和剧院里的绒布座椅,想念节目小册子的油墨香,还有演出之后在维港夜色中漫步的惬意。我终于明白,纵使科技再发达,仍无法取替现场演出之于艺术爱好者的意义。人,从来都是群居动物,有社交的需求。当我们与朋友和家人一同欣赏一场芭蕾舞或是音乐会,不仅仅是为了台上的经典剧目和精彩表演喝彩,更是为了演出前后与身边人的分享和倾谈。或许多年后,我已不记得某乐团某场音乐会的加演曲目是哪一首,却仍记得散场后与友人正热烈谈论柴可夫斯基时,抬眼忽见的那一片新月。

  原本大家都以为香港艺术节每年都从海外邀请著名歌剧院、乐团和芭蕾舞团来港,开支不菲,可某次与香港艺术节市场总监郑尚荣女士(Katy)交谈,才知道原来艺术节为香港本地节目花费的心力与投入的成本更多。过去五十年间,香港艺术节之所以在香港、亚洲乃至国际知名度日增,所凭借的,绝不止是曾邀请过哪些世界知名艺团访港,更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对于培育本地青年艺术家的不遗余力。不论是“赛马会当代舞蹈平台”为青年舞者和原创舞作提供展演机会,抑或“牛棚共生创造社”项目对于本地艺术家跨界互动的鼓励和支持,香港艺术节的五十年,是爱艺人的五十年,也是本地艺术家和社区共同成长的五十年。这才是香港艺术节之所以成为“香港”艺术节的关键所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