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来,聊一道菜\李 梦

2022-04-21 04:24: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觉醒年代》中,蔡元培、陈独秀和鲁迅等围坐食火锅。\剧照

  用了两周左右时间,看完了《风味实验室》前两季。这两季节目风格基本相似,一位主持人外加三位嘉宾,用大厨烧製一道菜的时间,聊一个与食物有关的话题。题目很宽泛,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漫谈漫忆,其中讲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特色,尤其是对火锅的极度热爱,让我印象深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火锅几乎成为亲友聚会的必备。众人围坐,热腾腾地涮肉,再小酌几杯,当晚便能发个舒坦自在的好梦。对于很多人而言,吃火锅(在香港又称作“打边炉”),与日料和法餐一样,是一件极富“氛围感”的事,只不过后者注重“静”,而前者讲求“动”。火锅,重在团聚和热闹,重在大口吃肉的酣畅,若是像高档日料店或法国餐厅中那般轻言细语、细嚼慢嚥,恐怕会失了大半乐趣。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火锅是成吉思汗的发明。相传元太祖带兵远征的时候,因缺少炊具,士兵便脱下头盔扣在火上烤肉。不过,这所谓的“火锅”,怎样看都和今天人们吃惯的涮汤火锅相去甚远,说是另一种烤肉的方法,或更适宜。而若说以锅煮食的传统,则可追溯至商周年代,彼时祭祀,用鼎作为煮食器具,可视作今时今日“火锅”之前身。

  今天的火锅早已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富裕人家,以鲍鱼山珍入锅,吃的是排场和脸面;小民百姓,奔忙生计之余,偷得半晌閒暇,匆匆以一碟涮肉果腹,也是常见。犹记得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和朋友们当年用铜锅涮肉时,便是北平车夫常用的“豪放”吃法。

  《风味实验室》某一集,众嘉宾亦提到“为何国人喜食火锅”这一话题。有人说是食材准备及烹饪过程皆方便,免去了油烟煎炸各道工序;有人说这是与中国人团圆团聚的传统相契合;还有人说是因为火锅可以边吃边饮边聊,易于增进感情。这些都没错,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火锅真的好吃。

  都说众口难调,东辣西酸南甜北鹹,可我从未听任何人说过火锅的半句不是。四川的麻辣火锅,潮汕的牛肉火锅,云南的菌子火锅,当然还有老北京的铜锅涮肉,不同地方的人们,将在地饮食传统融入其中,造就各具特色的火锅江湖。再看这锅中百物,虽则风味各异,聚在这一只锅中,转化吸收,互相影响,真真江湖是也,不亦快哉?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