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怕“二黄”\姚文冬

2022-05-02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西皮”、“二黄”是京剧的两种主要声腔。行内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的说法,严谨地说,应为“生怕西皮、旦怕二黄”,这是因两种声腔的音域、男女(或大嗓和小嗓)嗓音条件不同造成的。

  作为一名戏迷,我深有体会。我唱旦角的“西皮”唱腔,游刃有余,多高的调门也够得着;但唱“二黄”就力不从心了,无论怎样变换调门,都感觉吃力。于是,只要遇到“二黄”,先已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便是“怕”,越“怕”越唱不好。甚至,我几乎不能唱完一段完整的“二黄”唱腔。然而,我又是那么喜欢“二黄”唱腔,它暗淡、沉郁、婉转的特点,非常容易出韵味。

  因技术上的失衡,我觉得自己是不成功的票友。但一直努力,也难以如愿。直到我发现了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秘密”:王瑶卿也怕“二黄”。

  王瑶卿何许人也?京剧旦角的一代宗师,被誉为“通天教主”,“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四位大师,都是经他调校成名。这么大的人物,是否也受困于“男怕西皮、女怕二黄”的规律?资料介绍王瑶卿的艺术特点时,有这么一句话:“尤其擅长西皮。”虽然没说怕“二黄”,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读罢,我心释然。于是不再自卑、烦恼。原来,这是一个人人面对的艺术规律,连一代宗师也不例外。求全是好,只求一个“擅长”也不无裨益。此后,我敢于坦言自己怕“二黄”,而不再虚荣好胜。

  同时,我也看到一个有趣现象:一起玩的戏迷中,那些唱老生的男性,大都喜欢演唱“二黄”,唱“西皮”的人极少。虽非刻意,但因为“生怕西皮”,他们选择了避重就轻。虽没像我这样细钻研过这个规律,但他们都自觉地顺从了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唱。

  生活中,也处处有这种“强”与“弱”的对立存在。比如夫妻之间,在许多事物上,也是男有所“怕”,女有所“怕”,同时,这边的弱项,恰恰是那边的强项。这是典型的。还有多少非典型的事例呢?有人好文,有人擅武,比比皆是。遵从艺术规律,可去掉一个“怕”字;遵从生活规律,便会自然和谐。当然,我不是说遇到难事就选择逃避,但要知道,挑战是一种乐趣,避重就轻则是一种智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