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网上新闻,见到“半山寻味 枝记麵家五十年不变”这个标题,立即细心阅读。
枝记麵家位于我的母校──圣士提反女子中学附近,在上坡路的起点。这是一个优点,要是它在上坡路上,人们登高光顾的动力大概不会过于强烈。它是我们其中一家“食堂”,除了我校学生,培英、显理的学生也是长期顾客。午饭时间它根本只为学生服务,俨如学校食堂,非学生顾客会自动退出座位争夺战。
那个范围当然曾经出现过其他食店,不过都是过客,始终都离去。同一个位置,换上一张又一张新脸孔。只有枝记一直守住岗位,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长,一批毕业,另一批补上。它见证旧建筑物拆卸、新建筑物落成,其中大型的工程,恐怕是港铁在附近开设出入口。这个地区属西半山,周围名校林立,物业价值不菲。我以为店是自置物业,不受业主加租,所以如老树一般落地生根。读了那段报道,才知道店是租来的。业主甚至担心枝记老板退休,主动减低租金,鼓励他继续营业。看来这位业主也是有情人,并不是把金钱利益放在第一位。
枝记的装潢几十年不变,墙上仍然是绿色磁砖,桌椅可能已经换过,这些物品用不了数十年吧?不过还是旧款式。枝记的性格是守旧的,餐牌上手写面食名称和价钱,而且价钱是用花码写的。我多少年没有见到花码了,不知道现在年轻一代看得懂花码不,以前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有一课教授花码,后来取消了。枝记像一张几十年前拍摄的照片,时光凝滞于一个定点,就此停下。任凭周围的人、事、物如何变迁,它就是拒绝跟随。走进枝记,你会以为时光倒流,你会误认它是博物馆,你会怀疑可以碰见电影《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和张曼玉。店外人影掩映,马路上车声隆隆,世界在转变,唯有它仍是老样子。
就读中学时,我时常到枝记吃午饭。我最喜欢吃蠔油捞面,因为它分量足。我的胃口大,往往要“加底”,或者“添食”,不然捱不到放学回家吃下午茶。中七毕业后,我没有再光顾枝记。二○○六年母校庆祝校庆,办开放日,我回去走一趟,见到枝记仍然营业,不禁对丈夫惊叫起来。在快速转变的地方,店舖开业、结业,屡见不鲜。这家小店多年如一,这委实是神奇。由此观之,它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不可能数十年屹立不倒。
我在门外看了一会儿,里面的情况跟几十年前没有两样,一样的装潢和摆设,只是招呼客人的不再是年轻男人,他头发白了,不过仍然勤快,行动快捷。当时店内有穿着圣士提反校服的女孩子,那一刻我激动起来,思想回到过去,穿上校服,我就是其中一个食客,我还是中学生。蓦地,我年轻起来。
我提议进去吃麵,可是丈夫不愿意,大概是不喜欢那股古旧的气味。我没有坚持,后来却后悔,我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何不争取,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去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