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为何忘己无私是谓“大公”?\安英昭

2022-06-29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创刊一百二十周年,这一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报纸立言为公,文章报国,在华语世界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何谓“大公”?一九○二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时即立下“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忘己、无私,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境界。

  《庄子》外篇之《天地篇》记载,老子曾对问道于己的孔子说,“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许慎《说文解字》将“大”释义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清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段玉裁作注时,又引述老子在“天大”前补入“道大”,可见忘己被认为是入于天、近乎道的至高境界。

  佛家则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作为检验佛法的三法印,佛陀讲“无我”,意在引导人们去除“我执”,达到更高境界。

  儒家传统中,忘己既是一种自我修身的追求,也体现为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论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谓闻礼乐而忘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谓勤践履而忘己;“朝闻道,夕死可矣”,更可谓求致知而忘己。王国维所言人生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功到事成后不经意的开悟贯通,也反证出“在路上”时的忘己。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将“天下为公”视为“大道之行”的核心要义,亦是忘己无私的集中体现。

  西方文明中有类似忘己无私的传统。苏格拉底为维护法治的权威性而慷慨赴死,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葬身火海。传承自古希腊的艺术强调忘我带来的灵感,正如后世大诗人尼采的名言,“抒情的天才独能感觉到一个画景象征世界从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

  “大公”二字亦浓缩着中西方新闻界对客观公正的共同追求。梁启超曾提出办报四原则,即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也有形象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

  英敛之早年曾自修法文,大公报创刊号的报头上可见“L'IMPARTIAL”的法文字样,意为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其“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携私携嫌为事”的办报理念,正是绝佳诠释。

(文章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