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长河浩荡 俊采星驰\吴捷

2022-07-04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萧干着《人生采访》。\资料图片

  优秀的媒体应像一座舞台,有胸襟海纳百川,有胆识独树一帜,给记者、编辑施展才华的宽广空间。它也应如一枚运载火箭,将作者发射到未知的领域,推送入自由的维度,激发其潜能,振奋其精神,因缘际会,成就传世之作。一家报馆,两个甲子,现代史中的大公报舞台缤纷,维度多元,作者群星璀璨,健笔纵横。

  许多记者、作家、画家的事业从大公报启航。萧乾爱好文艺,自觉生活经验太浅,遂选择新闻业体验人生。一九三五年七月加入天津大公报编辑“小公园”,总经理胡政之让他放手改版,又派他去鲁西报道水灾,去滇缅公路工地采访。胡政之如围棋大师,善于纵观全局,于不经意处布一着先手。他看出欧洲大战一触即发,采访机会千载难逢,极力劝说并资助萧乾赴英。萧果然在欧洲大显身手,躲空袭,写通讯,开大公报伦敦办事处,随反攻盟军经法入德,采访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审判,还在剑桥大学读了两年英国文学。大公报成就了萧干的记者事业和日后的翻译生涯。

  萧乾去鲁西是与画家赵望云同行。萧乾自传《未带地图的旅人》回忆,赵氏出身贫寒,不忘农村,彼时正为国画寻找新方向,此行正实现其理想:“反映民间疾苦,用国画为饥民呼吁。”采访图文刊发后大批捐款汇到报馆。赵望云此前已与大公报合作愉快。一九三二年他去冀南以百姓生活为题材写生,次年大公报为他开设“农村旅行写生”专栏,连载十五辑共一百三十幅。翌年报社又请他去塞上作画,汇编为《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大公报为赵望云的探索和理想提供了机会。

  与萧乾加入大公报同年同月,范长江从成都出发,开始他后来轰动全国的西北旅行。范此前欲去鲜为人知的西北探险,刊登启事寻求资助。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早已赏识范的才华,聘其为报社特约通讯员,助其成行。范长江于川西、甘肃、青海等地行走六千馀公里,所写通讯于大公报连载后辑为《中国的西北角》,风行一时,至今仍为考察西北史地、民族、民生的经典。

  舞台、火箭需加以作者的才学,方可成就杰作。萧乾为自己的通讯合集《人生采访》自序说,他的野心是“把新闻写得有点永久性,待时过境迁后还值得一读。”什么样的通讯有“时间防腐剂”?好通讯首先应是好文章。一味白描情景,失之肤浅;堆砌资料名词,徒增人厌;空发议论感慨,难免乏味。须有才、有学、有情,情由景生,论因事发,文字清俊,逻辑明晰,气韵和畅,学识与趣味交织,渊博共幽默相济,圆美流转,方为佳作。

  萧干的《鲁西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于苦难百姓群像中选取数帧,以悲悯之心勾勒出人民的淳朴和牺牲;欧洲通讯《虎穴的冲击》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意义;《瑞士之行》不写湖光山色而探讨瑞士繁荣之因,以资参考;《纽伦堡访狱》因见美国黑人士兵,敏锐预见到“如何使走出国门的黑人回去仍甘受歧视,是一严重问题”(十年后美国民权运动勃兴,要因之一即黑人退役军人的不满);《从德奥沿意瑞边境到巴黎》写战后百万美军士兵滞留欧洲,赞赏军方为之提供教育和健身机会,并捅出法国虐待德国战俘内幕。他挖掘、思考,出之以文采,使作品有了超越时间的魅力。

  范长江西北通讯文白交融,论述波澜迴荡,读来琅琅上口。他考察西北民族关系,建议调整民族政策,指出在东亚国际争端集于中国时,民族矛盾尤易予外国可乘之机。见沿途农村凋零,城市没落,饿殍遍地,鸦片氾滥,他质问“谁实为之?孰令致之?”他是有情之人,却点到为止:“生于乱离之世,不死于枪炮,亦丧于徭役,哀我农民,奈何无自救之方也。”其通讯于记述见闻之余纵谈历史风俗,引用典章札记,考证地形水文,旁涉经济民生,预测地区走势,每篇都是情、景、史、论的高度综合体。

  萧、范行程强悍,记录翔实,思考深邃,文字精纯,一如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与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虽时过境迁却历久弥新。二十一世纪,报道和接收资讯的方式已迥异从前。在人人可记录、发布的时代,媒体和记者的角色是什么?媒体依然可以是舞台和火箭,有胡政之、张季鸾的识人之明、布局之策,给作者放手创造的机会与空间,更助他们飞跃到自己不曾想像的高度。作者仍应如赵望云走进民间,如范长江深入一线(未必是荒野或战场),长期关注某一领域,创作有才、有学、有情之作品。萧乾晚年序重版《人生采访》:“当记者不作兴专找舒服地方,他什么都得经历一下……憎恶权贵,反对压迫,尊崇理性,向往真理,为此……我的笔曾被夺走,我也曾被流放过──对我来说,那都是人生的采访。”

  范长江西北通讯之一《过大雪山》论涪江:“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可限其将来。”大公报这条大河已奔腾一百二十年,诚愿河水长流浩荡,愿作者固其根基,共创不可限量之未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