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恩威相济出孝子──看古人如何教育孩子\殷 耀

2022-07-13 04:24: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人十分重视教子,流传下了许多教子有方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战国时孟母择邻而居、断机劝学的故事,终于使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是五代时窦禹钧教子有方,教导五子成为人中之龙。根据明末李渔的小说《无声戏》改编的戏曲《三娘教子》,演绎了三娘含辛茹苦把一个冥顽劣子规以正道的不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选择正确的教子方式很重要。回看古代那些教子有方的家庭,都有良好的家规,这些家规形诸文字就成了传世的家训,这些优良的家训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综览历代家训,饱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处世德行和学业修行的方法,可称传世之宝。像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而言,谈到读书学习时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道出了老幼皆应好学的道理;再如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这些明白如话的格言,堪称做人处事的可以借鉴的仪则。

  让我们看看古代人如何教育孩子,就从孟母教子的故事说开去。《韩诗外传》卷九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孟子家的东邻有一次杀猪,孟子问母亲说邻居家为何要杀猪,她母亲不假思索地说:“为了给你吃肉。”说完之后孟母后悔了,不能欺骗孩子啊!于是从小邻家买来肉给孟子吃,“明不欺也”。是啊,教会孩子言而有信的品德太重要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都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德行,明末张履祥人称杨园先生,他在《示儿》里教育儿子“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翻阅刘向《列女传.母仪传》,春秋战国时贤母教子的故事太多了,有的教育儿子忠正清廉,有的教育孩子多行仁德……母贤子孝青史千古留名,像孟母训子的事情在日本、韩国都有流传。

  再说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名人陶侃,他成为东晋名将和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据《晋书.陶侃传》《晋书.列女传》《世说新语》等记载,陶侃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湛氏靠纺织供陶侃读书并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后来陶侃在县里当了主管捕鱼事务的小吏,给母亲捎回坩鲊(一种醃製鱼),母亲原封不动给他送回,并责备陶侃以官物送给母亲。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孝廉范逵当时非常有名望,慕名拜访陶侃。母亲安顿陶侃好好接待客人,她铡碎新织草蓆来餵访客人的马,剪下头发卖掉准备酒菜招待客人。范逵知道后非常感动,叹息道:“非此母不生此子!”在范逵的推荐下,陶侃逐渐有名当时,终于成为一代名将。余嘉锡先生在疏证《世说新语.贤媛篇》时说“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馀多以才智著,于妇德鲜可称者。”

  在母亲的培养下,陶侃拥有了许多美德。比如他非常珍惜时间,常对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部下有因为喝酒赌博误事者,便命人取其酒具和赌博器具,全部扔到江里。再如他饮酒绝不过量,他饮酒往往有定限,一时正喝到高兴但限量已到,他便绝口不饮,人们劝他再多喝一点,陶侃想到已逝的母亲淒怀良久说:“年轻时喝酒有酒后失态的行为,被母亲训诫约束过,所以不敢超过限量。”这是一种大孝的行为,所以宋代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陶侃》诗曰:“陶公宴参佐,限极每欢馀。忆与亡亲约,淒然不敢逾。”朱柏庐《治家格言》里也说“勿饮过量之酒”,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能控制住酒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孟母和陶母恩威并用培养出了杰出的孩子,一般的父母因为溺爱使孩子娇气日盛,长大之后偏离了正道甚至长偏了。如何让孩子走上正道?唐元和年间的舒元舆路过陶母坟时,写了一篇碑文说:“常母之道,恩胜威。威不胜,而常子之性,偏以骄出,由此也偏气袭正气,正气败绩,故往往恩过骄过……古孟氏母警戒若此也,乃首以兼教子,轲三变而至于道。去千年而陶之母亦以兼教子侃,侃还至于道……呜呼,贤母之风可以卓往赫来,为千万年光……”这里说的“兼教”就是恩威并济,“至于道”是走上了正道。

  对孩子把握好严格与溺爱的尺度是比较难的,尤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溺爱太过,结果宠坏了孩子,甚至带来了更为严重后果。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南朝梁名将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非常威严,王僧辩为三千人将年过四十后,稍微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魏夫人“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勳业。”颜之推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是说这些父母宠爱孩子太过分,任其胡为,应该批评却表扬,结果当孩子宠坏以后,再管教已经晚了,“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之推又举例说:“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结果这个孩子娶妻仕宦,“暴慢日滋”,因为言语不逊被周逖杀掉。

  历代家训都谈到了溺爱孩子的危害性,提出教子严慈相济的原则。古人云“慈母有败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宋代袁采的《袁氏世範》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其《睦亲》篇云“人之有子,多于婴啼之时,爱忘其醜,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姆。凌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对孩子宽严相济才能逐步把孩子导引上正道,北宋司马光的《家範》中指出慈爱和严教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清代郑板桥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但他不溺爱孩子,在写给堂弟郑墨的信中,要求对孩子严加管教,成为心地忠厚为人善良的人,不能让他盛气凌人。

  刘备教育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好的习惯要靠父母不断鼓励引导养成,坏的习惯家长要坚决制止。司马光的《家範》里说,对略微懂事的孩子“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在恩威相济宽严相济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也失之于宽,但我不想溺爱孩子,在研读古人教子的方法中边学边改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