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港随笔/梦绕彼岸“书怪”\张 茅

2022-07-29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同事、邻居李文健日前辞世,当接到来自多伦多电邮消息,一桩椿往事如电视剧在脑海拉开。

  友人多以杜渐称呼,从第一次见面我叫他李文健,直至现在下笔。杜渐是李文健的笔名。

  上世纪,香港大学出了两位名医,人称“双李”,李树芬、李崧。

  李树芬有“养和之父”之称,是养和医院的首任院长,开创了本港高医学水准的富豪医院。他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

  李崧把事业分解,一半开诊所行医,另一半分给劳工,为香港工联会创办工人医疗所,培训及管理医护人才。医疗所建成后,他又去做义务医生,把一半时间放在那里替工人看病,只收两元医药费,三十年来如一日,赢得了劳工群体的爱戴。

  社会对两位名医这样说:半生各自服务病人,却是极端不同阶层。一个服务于富豪,把香港医疗水平提高至国际地位;一个是劳工阶层的名医,行医济世。

  李文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大公报任职副刊编辑。同事知道李崧是他父亲,报馆的馆医,大家对李文健有一份亲切感。三十年代李崧医生两次赴上海,到当时何香凝领导的抗日军队后勤队伍,组设救伤站及救伤医院抢救伤兵,同事对李家更添好感。

  李文健在大公报副刊工作了一段时间,转到新晚报要闻版任翻译。我和他便在同一时间上班,同一编辑部工作,说话便多起来。此时,我迁到大坑居住,一日下午在大坑与李文健相遇,才知道他也住在大坑,还与我同一幢大厦,他在上层,我在下层,两个家庭便由此熟络起来。

  七十年代初,新晚报出版免费周刊《良夜》随报送给读者。罗孚把李文健及退休复职的陈迹请来,把《良夜》的策划及编辑工作交由他们负责。李文健十分高兴,对我说“这会要好好玩了。”他把精心的编辑工作融入一个“玩”字。陈迹能写能画,又是摄影名家,两人志趣相投,拿出不少好主意。一仗功成,出版后带起报纸销量。《良夜》封面内第一页是一篇小品文,李文健邀请了罗孚、严庆澍和我三人轮流执笔,要求“美文”。罗孚写了几期,又忙于工作;严庆澍平日每天写一万多字的专栏,也都挤不出时间。之后只有由我一个人写下去,感谢李文健一直支持,对我拙文给予容忍,陈迹主动为我画插图。

  今天思念故友,突然涌起一件难忘的往事:那一天下午,我在大坑的大牌档喝咖啡,旁边有几个街坊,听到有人说“你有没有见过一个怪人?”众人追问怎样怪?这位年迈的街坊形容说:“呢个怪人,行行企企都捧住本书,通常见佢由华伦街出电气道,双手捧住本书,一边行一边睇,入晒迷,唔理路人,我亲眼见一架失魂车擦过身边,佢都冇感觉。咁鬼危险,你话怪唔怪?”众人附和,说有机会都要看看这个书呆子。大坑住的都是老街坊,多几个外人出现都认得出来。也许有街坊想见识下这个怪人,后来便听到“我哋大坑出现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