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者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吧,因为有些人终日无牵无挂,可夜来多梦,前世今生,生人亡者皆入其梦。现实中存在的梦正是如此,无从解释。
父亲是一个多梦的人,他常常喜欢与家人分享他的梦。他甚至更将一些梦记录下来,并戏言看看他日会否梦境成真。在他梦中出现最多的便是亲朋戚友,有先人祖辈,也有身旁之人,间中亦有中外名人。梦境也是时空交错,穿越古今。“梦中人”在他的描述下总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衣着、神情、对话,甚至动作,只要父亲记得的,他都钜细无遗地与我们分享。从他的经验所得,梦醒一刻必须将整个梦境回想一遍,若非如此你是不会记得梦里之情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只要在港,每到周末就会带我和弟弟去看电影,而我们最喜欢去的一家电影院,便是在铜锣湾的碧丽宫。那是一家当时非常豪华的戏院,虽然票价略贵,但是场内环境、影幕乃至座椅都是最好最先进最舒适的。记得我们在那里观看过一齣荷里活大片,《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这是一部改编自李察‧麦瑟森(Richard Matheson)小说《重返时刻》(Bid Time Return)的电影。戏中男女主角是其时正当红的金童玉女,基斯杜化李夫(Christopher D. Reeve)及珍西摩尔(Jane Seymour),而剧情正是描述男主角通过其梦境回到了七十年前,与自己曾经相恋的情人重逢……看完此片回家,父亲又与我们大谈其对梦的一些见解。
父亲在他书桌案头放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他工作之余,或者在处理一些生意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时,他会暂停下来,打开此书,翻阅细读。这是一部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S. Freud)的名著《梦的释义》,又名《梦的解释》中文版。作者在书中主要论及,梦是一种存在于潜意识的活动,是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父亲对于这种论点持开放态度,唯他也曾提到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当中,也有细述对梦的看法,其中易儒释道思想体系与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最早对梦的记载是在后来成书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而《周公解梦》则更为全面。中国自古以来对梦的研究主要分文学,哲学和科学描绘三方面。科学描绘就是以心理学为主,它与西方学说有点不谋而合。但父亲认为在整体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对梦的理解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譬如说,如果我们梦见先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会理解为先人入我梦,解我相思浓。或报喜或报忧,来年祭祖多上两炷香。西方人应该不信此说吧。
父亲已离世十年,如今偶尔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有些深具哲理,回味无穷;有些则颇为生动有趣,忍俊不禁。或许是遗传基因的一脉相承,十年来我梦见他无数次,内子、女儿们也曾梦见他数次。唯令人啧啧称奇的却是,父亲总在一些特殊日子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令大家喜出望外。这些在特定日子中,来自先人的“探访”,或曰天上人间的互动,相信中西释梦者都无从解释吧。
夏日炎炎,昏昏入眠。想来梦不一定尽是美梦,也会有噩梦。假如你从噩梦中惊醒,你一定会庆幸它只是南柯一梦而非现实。但若现实中真的出现了噩梦,请谨记不要惧怕,不要退缩,沉着应对,它总有过去的一天。相反当你从美梦中醒来,必定会患得患失或若有所失,你肯定恋恋不舍与至爱亲人重逢相聚的美好片段顿成幻影。不过你还是要明白,梦境也好,现实也好,总会有甦醒和过去的时候。
唯有每天感恩珍惜、努力奋进,才是对逝去及在生之梦里梦外人最好的回报,而所有美好时刻将浮现眼前,永存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