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追记\丘树宏

2022-08-05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是首个面向华侨开展的文学奖。”检索“百度百科”词条,以上的这段文字,引起了我一段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时间回到二○○八年。那一年中山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创设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类奖项。当时作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的我,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这个责任。

  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想过将一些成熟的国家级奖项比如“鲁迅文学奖”之类直接“拿”过来,这样就很简单。但通过咨询北京的一些相关机构和人士,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首先是价钱不菲,更重要的是,这种奖项与中山市关系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向市委提出了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设想。具体依据是,“中山”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中山市,二是指孙中山先生;海外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华文文学独树一帜,而中山又是著名的侨乡。更重要的是,国内一直没有华侨文学奖,可以填补国家文学奖的空白。

  二○○九年十月份,中宣部正式批准并发文同意举办“中山杯”华侨文学奖。

  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经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全球首个华侨文学奖——“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虽然海外不乏优秀华文作品,但许多作品却因“国籍”原因而无缘国内奖项。华侨文学奖让海外华文作品在国内有了一个“家”,海外华人的作品或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生活的作品均可参评,其作品今后能在广东以至国内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用文学的样式能够关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生存及思想,促进文化上的认同感。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型文化项目,资金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组委会的初步预算整个费用是三百万元。我专门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他全力支持,而且表示全部资金由市财政的文化资金列支。我十分感动,但却提出给一百万元即可,其他可以发动社会支持。因为筹资的过程也是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筹资可以影响和带动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支持。

  捐赠消息发布后,中山的许多企业纷纷来找组委会,表示要加入捐款队伍。因为资金已经足够,我告诉他们,只好第二届时再考虑。此次的文化项目社会捐资活动,在全市造成了很大的反响,是一个政府与社会联合做文化的范例。

  征文消息发出后,全球各国的华侨华人组织机构对活动给予了全力支持,华侨华人作家高度评价,反响十分热烈。华侨文学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已经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文学越来越成为独具影响力的文学现象,及时总结这一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发展有独特意义,华侨文学奖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征文自二○○九年八月初开始启动,至九月三十日征集截止,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共收到来自全球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多部申报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纪实文学,基本上反映了华侨文学的创作实绩。它们或形象地记叙异域生活的多彩图景,或多侧面地展示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当今中国,或诗意地表达亲情、乡情和爱国之情,或不懈地追寻炎黄子孙的精神和心灵归宿。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华侨文学与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根与叶、源与流、母与子的关系。其中既有著名的华侨老作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新秀。

  从二○○九年的首届活动之后,“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广东省至今为止唯一由中宣部批准设立、范围覆盖全球的文学奖项,为广东的文学事业,以至全国、全球的华文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