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言西就/一座城的印记\沈 言

2022-08-09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今届书展以“历史文化.城市书写”为年度主题。\中通社

  上月,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在热浪与人潮的二重奏中落下帷幕。一众爱书人,无惧疫情反复和持续高温,从四面八方汇聚成如水的人潮,以如火的热情再一次印证港人对于全年最大型阅读嘉年华的热切追捧。

  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热浪与人潮,还有作为城市书写的历史经纬与文化光影。因着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的缘故,今届书展以“历史文化.城市书写”为年度主题,在城市喧嚣终究归于平静之际,可谓别具深意。

  论年度主题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今届书展堪称冠绝历届,在寻根的意义上,更予人“更上一层楼”之感。沿着“忆.写香港故事”的阅读标,游走书展,恍若穿越时空,有关香港的前世与今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关于一座城的阅读印记,亦在二十载香江岁月交叠的纸墨映像中渐次清晰。

  那是南来文人叶灵凤以寄居者身份对寄居地的长期观察与客观审视。大半生旅港生涯中,叶灵凤始终视香港为“一个值得研究且充满有趣的地方”,于读书、写作、编辑、藏书的日常,留下不少香港印记。他在《星岛日报》开辟“香港史地”专栏,循香港历史文化、风俗掌故轨迹,笔耕不辍,以“似疏还密、似离还近”的笔法为香港著史。他探寻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考察香港方物,记录香港失落、香海浮沉与香岛沧桑,“叶灵凤香港史系列”成为香港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开创“香港学”研究写作之先河。不经不觉间,“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过客心态,亦在日久生情的作用下,日渐演变成“不知何处是他乡”的香港情意结。

  那是文学创作者西西以移居者身份对移居地的独特观照与深情凝视。少年移居香港的成长经历,造就西西兼具局外人的旁观视角和当局者的切身体验。她以中学毕业生阿果为核心,网罗周遭的家人、亲友和同事,编织出属于七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她游戏文字、思索“我城”,从香港的都市与乡郊、城市的记忆与遗忘,到身份的纠结与认同、文化的裂变与重组,以“顽童体”叙写“我城”之魔幻现实,以“寓言体”勾勒社会问题和时代批判。即便如此,字里行间却也总是荡漾着“我喜欢这城市的天空/我喜欢这城市的海/我喜欢这城市的路”的情感基调。

  那是文学教育家小思以香港人身份对香港地的不停追寻与无间思索。

  数十年间,小思埋首爬梳史料,建立“香港文学特藏”和“香港文学资料库”,发起香港文学口述历史计划,开启香港文学散步项目。

  在这座城,她访踪觅迹,溯古道今,她激扬文字,启迪后辈。在《香港文学散步》中,忆故人,临旧地,从蔡元培的兼容精神、鲁迅的言外之意、许地山的教育实践,到戴望舒的苦难岁月、萧红的飘渺人生,绘写五位中国著名文人学者与香港的人生叠影和文化因缘。以今人的步伐,追寻前人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音,推想往昔的精神。她以文学贯通“昨日”、“今日”与“明日”,借香港文学的行脚,于现实时空之外拓展文化时空,感悟历史有情、人间有意。

  事实上,无论是旅港侨居的叶灵凤、移港定居的西西,抑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小思,在与这座城的日夜厮守中,无不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愫,又岂会不恋不爱这座城?他们以笔为媒,为这座城写下传世“情书”。在香港历史的鈎沉之中,在香港风貌的存照之中,在香港故事的讲述之中,在香港情怀的抒发之中,铸就一座城的经典印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