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布料发明之前,我们用棉布和麻布制作衣服,把天然植物加工成纺织品,已是一件久远的事。棉布出自棉花,麻布出自树叶、树幹和树皮。
荃湾白田坝街的“南丰纱厂”,是香港近年活化旧建筑的另一成功尝试。破破烂烂的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遗产、纺织博物馆、创意工作坊。从原材料到纺纱、织布再到产品设计,参观者在这里欣赏藏品、照片、文献,操作原始纺织工具,吸取文化养分,探索香港纺织业的变迁。
“棉纱大王”陈廷骅博士,十七岁开始在上海当徒弟,来香港后成立南丰纱厂。五十年代,南丰纱厂已拥有纱锭五六千支,最盛时达九万二千支。一九七○年,当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时,业务已扩展至纺、织、成衣三个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澳洲、欧洲和北美南美。
纺织业曾经是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根据展览惊人地发现,一九七○年代,纱厂工人的日薪仅为港币四至五元,到一九八○年代就升至月薪一万一千元了。经济转型期间,纱厂面对海外廉价劳工的冲击,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厂房不得已迁至东南亚甚至更远的非洲,八十年代转移到内地。
挑花、鈎花、针织、纺织,手工爱好者一来到这里就兴奋。一个展厅里,有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织布,让纱锭在排列有序的经线上飞梭走线,很有意思。
顶楼是拍照的好地方。一块一丈见方的墙面上,镶嵌着各种各样的手工织成的布料样品,你若想聆听哪一片布料的《布之回忆》,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同行的Joy和婧雯很有品味,她俩给我讲解时尚、材料和服装设计,原来牛仔裤的染料靛蓝,是从植物木蓝、菘蓝、蓼蓝中提取的。
曾见过乡下的前辈在家里纺纱织布,纺车是用竹子做的,织布机是用木头做的,产品被称作“土布”。机械化之前,纺纱织布赖以人工,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棉花经紮棉机分离种子,之后纺成粗纱、中纱、细纱,再用织布机把细纱织成布匹。纺织机的发明促进了纺织品的高速量产。
服装原料回归自然,是现代人服装用料的大趋势,用棉布和麻布制成的衣服,重新受到青睐。比较麻布,我更喜欢棉布,它虽然不如麻布耐用、弹性好、不褪色、不缩水,但是棉布的透气性好,吸汗性强,手感柔软,对皮肤没有刺痒。
活化之后的南丰纱厂,俨然一座城中城,一些旧面貌被刻意保留了下来,如粗糙的外墙和工厂的标志。又一个旧行业的痕迹被留住了,它留住了遗产,也留住了香港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