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也谈怕\言 青

2022-09-21 04:24: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家毕淑敏在其散文《谈怕》中说,人的一生总要怕点什么,比如小时候怕父母,上学时怕老师,工作时怕上级,人还怕天怕地怕法律,等等。她说:“所以,怕,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怕是正常的,不怕却是应该锻炼的事。”

  我也有怕,怕什么呢?小时候我最怕晚上猫在房上乱叫。那时北京老百姓多住平房,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猫,深夜在房顶上大合唱,唱得很瘆人。我一听见这个声音,就赶紧跑到妈妈怀里,不敢抬头。妈妈小声唱着:“狼来了,虎来了,和尚背着鼓来了……”我不敢睁眼,在这吓人的声音中慢慢进入梦乡。

  长大上学后,怕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惹父母生气,所以不敢贪玩儿,按时完成作业,每学期都要争取考第一二名。

  毕业后参加工作,总怕出错,一点不敢懈怠,认真再认真,保证工作圆满完成。到了中年,自己有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这时最怕老人生病,怕孩子不好好学习,担心害怕的事很多。

  现在到我自己老了,怕什么呢?怕衰老,怕生病,还有最后的一怕,就是怕死。中国人很忌讳“死”字,小时候不懂事,一说到死,大人们就说:“吐吐吐!赶紧吐出去!”意思是把“死”字吐出去。

  毕淑敏说:“人有最终的一怕,就是死。”每个人都会“不可遏制地走向最后的归宿。”她说她和老伴儿常常在谈笑中说到最后的归宿,好像他们要到一个避暑胜地去避暑。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想我如果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想想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看看,可能就不害怕了。

  其实死是一种未知的状态,没有人告诉过你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人们怕的不是死,而是死前的疼痛。所以有晚期绝症患者要求安乐死,或入住安宁疗护病房。

  既然最后的归宿是不可遏制的,那我们就应该坦然地接受。毕淑敏说,当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死亡,生命的质量因此而提升。如果我们不能视死亡为正常生活中不可逃避的一部分,我们心灵某个幽暗的角落就会充满对死亡的恐惧,使人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的老师季羨林先生,八十岁时写了一篇《八十述怀》,九十岁时写了一篇《九十述怀》,两篇文章都提到死的问题。《八十述怀》中说,人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常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对死抱什么态度。

  他说,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季老是以陶渊明的四句诗词为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九十述怀》中他充满信心地说,“何止于米”(八十八岁),我已经越过“米”的阶段,下一步就是“相期以茶了”(一百○八岁)。等到我十年后再写“百年述怀”时,那就离“茶”不远了。

  季老总说他从小胸无大志,其实这就是他的大志,他怀着这个大志活到九十八岁。季老一生著作等身,在他多年生病期间,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坐在病床上搭的小桌前写散文,去世之前还出版了散文集《病榻杂记》。去世前一天晚上,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明天吃羊肉胡萝卜馅儿饺子,第二天一早,老先生却驾鹤西归了。

  这就是季老说的对死亡最正确的态度: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吧,季老实现了他的座右铭──陶渊明的四句诗词。也是毕淑敏所说,坦然地接受死亡,生命的质量因此而提高。特别是我们这些耄耋老人,要从心灵某个幽暗的角落剔除对死亡的恐惧,活一天快乐一天,轻松地过好当下的生活,也许你的生命之舟还能扬帆远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