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敦煌的骆驼\鲁 力

2022-12-01 04:24: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家里一直挂着一幅水墨骆驼,它是中国画坛著名的“骆驼王”范有信的作品。这是三十年前我初访敦煌时范教授送给我的礼物。该画题名为“哺乳图”:近处一只矫健的母驼正在为小骆驼喂奶,远处隐约可见三只骆驼正在沙漠中跋涉,走向远方。当年我还年轻,范教授这是在勉励后辈,寓意要我继承骆驼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进,走得更高更远。赠与我这幅画作后约五年,范教授不幸英年早逝。这幅画我一直珍藏,每搬新宅,总是把它挂在显著位置,以便时时缅怀范教授,并用“骆驼精神”激励自己。

  我记得当年访敦煌时,见过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院长。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个瘦小的中年妇女,戴着一副眼镜,白底衬衫,红色毛衣,黑色休闲裤。但是,一旦说起敦煌,樊锦诗的眼睛立即放出光彩。她的举止言谈让人感受到,在那温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种戈壁荒漠所赋予的简洁与坚韧。

  当年的敦煌,还是一个贫瘠、交通不便的不毛之地。我们从兰州驱车敦煌,走了两天一夜。途中经过武威海拔三千多米的乌鞘岭,到张掖市住上一晚,第二天经过鸣沙山后才到了敦煌。那天游览鸣沙山与月牙泉时,天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竟然把我们淋得像落汤鸡。

  次日,我见到樊锦诗时曾对她开玩笑说,人们都说沙漠干旱无雨,敦煌却是雨水充沛,成了沙漠中的绿舟。樊院长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场雨把敦煌半年的指标都下完了,之后的一百八十天将会滴水不下。按她的话说:“初见敦煌,惊艳无比。可只有真正留在这里才知道,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平日的敦煌,经常漫天风沙,夏天四十多度高温,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冰寒。用唐朝王之涣的诗来描述,就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樊锦诗与敦煌研究院的诸多专家学者,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泉水、嚥风沙,一幹就是六十年。

  敦煌藏经洞拥有无数宝藏,当年王道士从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数量在五万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经书,还有部分道教、摩尼教及其他宗教的典籍,另有大批的壁画、雕塑。文献中的文字除了汉字纪录,还有藏文、梵文、西夏文、回鹘文等大量古文字体的写本。为了研究这些宝藏,樊锦诗走遍了七百三十五个大小洞窟、看过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二○一一年,她历时四十年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被誉为国内具有最高学术水平的敦煌石窟考古报告。

  几年前,我到伦敦出差,曾专门抽了一天时间去大英博物馆看望敦煌文物。一走进中国展厅,墙上显眼处就挂着一幅长宽各约四米的大型敦煌壁画,前面放着一尊辽代的三彩罗汉像。敦煌壁画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细腻,线条细密流畅,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有佛像、神话、佛教史迹、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其中不少宝贝为各国列强掠夺而去。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有两万多件。看到这些流落海外的文物,我的心在滴血。还好这半个世纪以来,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敦煌人的守护,敦煌的大部分宝藏才得以留存、保护、研究。

  目前,年逾八旬的樊锦诗还在对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进行出版前的最后修改,这是樊锦诗现时最为惦记的一件事。没有无尽的爱,没有执著终生的毅力,不是谁都能经得住半个世纪风沙的吹打。樊锦诗用尽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她是当之无愧的“敦煌之女”。一腔爱,一洞画,一生文化苦旅。樊锦诗就像一只行走在敦煌沙漠的骆驼,从青春走到白发,从少年走到天涯。她心归处,就是敦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