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西南联大往事\杨田田

2022-12-02 04:24: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西南联大是历史上一个特殊存在。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下,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西南联大最先设在长沙,后期因日军沿长江步步紧迫而迁到昆明。西南联大存续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精神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南联大办学期间,条件非常艰苦,但师生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存续九年间,共有约八千名学生在西南联大就读,不少学生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成为中国的脊梁。校友中的知名人物非常多。据统计,有一百七十多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有杨振宁、李政道二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八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勳奖;黄昆等六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等则成为国家领导人。

  我对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近日重温了中央电视台《西南联大》纪录片等不少资料。不同资料在表述上各有侧重,对西南联大办学的成功之道各有分析。我认为,归纳来看,西南联大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教授和学生。

  曾主导校务的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教授汇聚了当时一流的教育家,例如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钱穆、华罗庚、梅贻琦等。教授们勤于治学、爱护学生。在各类资料中,多次提到教授们秉烛备课、即便自己衣衫褴褛仍然购书借给学生、为听课的学生搬椅子等感人细节。此外,教授团队比较团结,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不互论长短,均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宣导爱国、奋发、自由、民主等思想。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则排除万难,勤奋学习。当时,从长沙迁往昆明共分成三路。一部分人走海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进入云南;一部分人乘汽车,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一部分组成了步行团,徒步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到昆明。入学后,学生们往往好几十人挤在铁皮屋顶、土坯墙的教室和宿舍里用功。有校友深情回忆着图书馆的一幕幕:图书馆前排队的人潮,还有在暗淡的灯光下,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

  现在看来,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处在乱世,经济不振,民生凋敝,但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教育却蓬勃发展,且其教育成果福泽此后中国几十年。西南联大全校师生的确践行着“刚毅坚卓”的校训,以“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歌词鞭策自己。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办学条件不再艰苦,但西南联大这段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反映出的精神,不应该被遗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