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从哭声开始。
当婴儿离开母体,发出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呼喊,就是啼哭。那象征新生命的哭声,令疲惫无力躺在产床上的母亲,脸上浮现一丝宽慰的微笑。这时候的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哭,什么叫笑。但这哭和笑,将伴随他(她)以后漫长的一生。
孩子缓慢长大,开始懂得用哭和笑来简单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饿了、跌倒痛了,看到想要的东西拿不到手,会哇哇大哭。但更多时间,他们是在笑。吃饱睡足,有大人呵护,本能地感到快乐。
记得大孙子小时候,白胖胖脸上,一对大眼睛滴溜溜转,像在好奇窥探这个陌生世界,不论看到谁,都会浮现纯真的笑意。有一次,我们带他到附近商场蹓跶。他坐在BB车中,看着五光十色的商店和人,笑并快乐着。
刚好对街的学校放学,商场里一下子涌入不少学生。忽然有几个穿校服的女生拥到我们前面。其中一个女生指着小孙子兴致勃勃对同学说:“就是这个男孩,笑瞇瞇的,多可爱!”其他几个忙着挥手和小孙子打招呼。小孙子一点不怕生,依然露出笑容,逗得几个大女孩也乐呵呵笑起来。
刚才那个带头的女生问我:“为什么他总是甜蜜蜜笑着?”我说:“你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是吗?也许带着疑惑,她们蹦蹦跳跳走了。我凝望着她们的背影,心里不由自主嘀咕,少年不知愁滋味。
成年了,踏出校门,跻身社会,这时候的年轻人虽然仍满怀豪情壮志,理想满天飞,但烦心事接踵而来,甚至不时遇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天真无邪的笑容收敛了,也罕有随意放声大哭。但笑和哭依然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因为这是人体对快乐和痛苦的本能反应(演戏者除外),只是这些情绪的表露,已变得内敛,甚至被藏在心里。
社会是复杂和现实的,并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欢声笑语,也有血泪。正如潮汕俗语一样:“生活像双烹(味)糉球,有甜有鹹。”双烹糉子是潮汕著名传统美食,里面的馅一半是咸的,另一半是甜的。咬一口,可以是甜味,也可以是咸味,或者鹹甜两味混合,颇有意思,耐人寻“味”。
这款糉子你可以选择先吃甜的或咸的,但生活中,快乐和痛苦往往无从挑选。开心快乐时心情舒畅,笑意自然在脸上流露出来。倘若碰到伤心不如意事,心绪郁结,难免愁眉苦脸。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少,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学习,老人的健康等等,生活的重担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人形容自己在苦难时,常躲在屋里以泪洗面。但即使如此,也洗不掉心灵的痛苦和忧愁。
有位朋友,几经拚搏开了一家小餐馆。想不到刚上轨道,就碰上疫情。单靠外卖,生意萧条。我们都为他担心。他却淡定乐观,认为五更寒,天会亮,要熬下去;还自嘲说,一家五口天天在餐馆吃饭,就是顾客。如今,防疫隔离解除,餐馆又有了客流,烟火气中又多了笑声。
生活中,乐和悲交织,笑和哭融合。生活的磨炼,已让不少人学会“笑对人生”。快乐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何不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生命,和来时一样,最终也在哭声中结束。但那是来自亲友们深切难舍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