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冬夜,与“老柴”相伴\李梦

2022-12-22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管弦乐团演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Daisy摄

  上周五晚,去香港文化中心欣赏香港管弦乐团的柴可夫斯基主题音乐会。在寒冷冬夜,聆听“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六交响曲“悲怆”,愈发有沧桑幽远之感。

  中国乐迷喜欢昵称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为“老柴”,亲切宛若邻里街坊,放学或放工时遇上、乐意与你閒聊两句的长辈。“老柴”这一辈子可不容易,仕途不顺、婚姻失败,转行入音乐圈发展,苦心创作、自视甚高的作品却常常被演奏家拒绝,首演失败的经历更是屡见不鲜。当年的“老柴”找不到知己听他诉苦(原本与赞助人梅克夫人书信往来相谈甚欢,却不知为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只得将悲愁、苦痛都写入音乐中。幸好,音乐恒久,百多年之后的你我,仍有机会欣赏当年的“失败之作”,并心有戚戚。

  当晚香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梵志登与“九五后”钢琴家牛牛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今天虽已成为经典名作,而在其初初面世的一八七五年,却曾被当时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鲁宾斯坦狠狠拒绝。彼时柴可夫斯基满怀信心地为其演奏,却换来鲁宾斯坦“差劲、琐碎、庸俗,无法演奏”的差评,作曲家的懊恼与失望可想而知。不过,“老柴”毕竟是“老柴”,抗打击能力强,还能化压力为动力。他干脆再将此曲题献给指挥家毕罗,由毕罗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墙里开花墙外香,波士顿演出的大获好评,令此曲成名,也改变了鲁宾斯坦的既有成见。

  梵志登、牛牛与港乐一众乐师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合作。声部之间互动得宜,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自不必说,特别让人惊喜的是铜管声部尤其是长笛,在第二乐章开篇弦乐拨奏的衬和下,奏出美妙且略带忧伤的主题句,圆润的、悠长的,宛若在暗夜中蓦然抬首,望见星河。牛牛是钢琴神童,少时成名、一路顺遂,他固然能从文本和旋律中阅读“老柴”,可若真正读懂“老柴”,尤其是他经历的屈辱、尴尬与愤懑,或许真要等到见多些沧桑起落的时候吧。我期待五年或十年后,再听牛牛弹“柴一”。

  至于下半场的“悲怆”交响曲,梵志登与乐团合力贡献了出众的演绎。跟随旋律演进,时而宏阔铿锵有金石之声,时而细语呢喃如在耳畔。收放自如,热烈又不失敏感,这是我们向往听到的“老柴”,也是寒冬里的难得振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