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其他诸多专业,所学与所从事行业时常出入甚大,每每被问及入行年资,大抵从第一年工作计起,若有转行,则更为复杂。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行业则不同,从本科踏入所谓“建筑学”的第一天起,很多人就不觉开启了一项终生的“事业”。还记得当年在台湾诚品閒逛时购得的汉宝德先生的《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年少懵懂,读着先生朴实平和的文字,对这个似乎和科学、艺术、历史、政治、社会、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妙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本以为既然写给青年建筑师,必是特指我们这群初入茅庐的菜鸟,后来才知,既是“终生的事业”,四五十岁的建筑师也不过事业未半,仍是爬坡摸索中的青年建筑师。在建筑师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建筑作品逐渐“凝固”为城市的一部分,初入行的激情褪去后,支撑建筑师的信念又是什么呢?
除了少数明星建筑师在业主的极其信赖和仰慕下能充分地将建筑理想付诸实践,多数普通建筑师仍在商业社会的效率至上的宗旨下谨慎而艰难地做着建筑实践。曾有学妹问:现在AI技术日新月异,纵是十几年前炙手可热的商业平面设计,计算机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无数的参考平面图而得出基本合理甚至所谓的“最优解”。那么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不是也会很快被淘汰?毕竟只有极少数的明星建筑师才有将天马行空的设计想法付诸实践的幸运,大多数的普通建筑师终其职业生涯,都是在某种意义上的重复中积累经验、趋于成熟。
听到这个疑惑,只觉一怔,曾经幻想要设计出像Louis Kahn的建筑一样具有神性,直击心灵的作品的我们最终竟也要沦落至此?疑惑久久萦绕心头不得消散,直到某天和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前辈閒谈,才无意中得到感悟。故事是,在他参加的一场葬礼中,人们一一和棺中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举办仪式的大厅中一侧是整片的落地玻璃窗,窗外不知是堆放的杂物或是其他,但作为建筑师的他则会想,如果是他来做这个厅堂的设计,是不是会考虑到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的人们路过这一片巨大的玻璃窗时会期待看到什么?什么样的设计会在那时那刻给人些许的慰借?什么样的空间体验会减轻人们些许的痛楚?这是冰冷的计算机感受不到的血肉躯体的切实感受,这不只是经验的累积的直接结果,更是建筑师作为鲜活生命的设身处地。一瞬间,一股暖流驱散多日的犹疑,建筑设计的意义正在于此。
基于一个抽象的意义或意图,建筑物的设计始于二维图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等,有时辅助以三维模型使设计更为直观、完整地展现出来。其中,平面图较之其他图纸又更为重要,在一张白纸上因为一道道分割线从而塑造出空间,有大有小、有收有放、有开有合,又因人不似鸟可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行,受制于重力和造物主的设计而只能贴地表行动,因此,平面图中的每一笔都对视线的引导、空间的组合、动线的组织都至关重要。时常画着画着会进入一种遐想的愉快境界,拿着画笔的建筑师仿佛也在勾勒一种理想生活。
始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每个建筑都是建筑师最亲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