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古代鸠车。\作者供图
“鸠车竹马儿童市”这诗句皆出现于明代两位名士的诗文上,一是明成化年间的诗人画家唐寅,另一位是万历年间贡生韩虬;记载两位皆有题《岁朝》诗文,看出生年期似是后者抄录前者,也许各引自某出处,但无从考究。
鸠车、竹马以外,古时儿童也有不少玩具,部分或有文章记述及出土实物,但墓碑石刻及墓中壁画描写小童手牵着鸠车的就占多一点。
早于新石器时代,也见有童趣的玩物;距今达五千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就出土了一种陶质球体物,内部中空,贮有石粒,摇动时沙沙作响,经考古学者研究,推论为儿童玩具,定名为陶响球,是目前最早发现的出土实物;另一件出土的鱼形陶器,中空内有陶丸,摇晃时发出清脆声响,这件鉴定为汉代的器物,是取从陶响球发展下来,取自然生物鱼类为形态。除了以陶质外,亦有运用木、皮及金属构成,汉代的拨浪鼓就是其中的例子,拨浪鼓是装有手柄的小鼓,两侧缀有木丸,转动时木撞击鼓体发出声响,据文字纪录,当时称之为鼗,可了解鼓体是由皮革做成的。此外,目前的打陀螺玩意,在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遗址也见实物出土。
明人诗句所指的鸠车早在汉代已有出现,称为儿童之车,晋代张华《博物志》有描写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多以金属制成,保存较久远。宋代《博古图》更描述鸠车的外形:“汉鸠车,六朝鸠车,二器状为鸤鸠形,置两轮间,轮行则鸠从之……为儿童戏”。
汉代及其后流行的儿童玩具除七岁之戏的跨竹竿、手扼竹枝作鞭、假作骑行的竹马外,晋代亦有一种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玩具称为竹蜻蜓,手动快速旋转使其飞升,这种简单而神奇玩具,是现今螺旋器的始祖,在发明飞机螺旋桨的近两千年前已出现了。七巧板更是古人了不起的发明,年代久远,以七块板组成可拼成过千种图形包括人物、动物、树木、房亭楼阁等各种形态,是古算术的出入相补几何原理。当年的七巧板、鲁班锁及九连环更是一种陪伴儿童成长的古代益智玩具。儿童玩耍其实是一种学习手段,儿童在游玩中达到各种体验,包括体能、技巧及思考的提升。
汉墓壁画及墓碑石刻有上述鸠车图像的,包括陕西靖边汉墓壁画、河南南阳出土的许阿瞿墓画像石,以及山东嘉祥城西南齐山的汉画像石等。山东嘉祥城西出土的画像石,名为孔子见老子图,两老之间有一小童牵引着鸠车,按儒、道、秦汉时期的杂家及汉代经学就有不同解说,儒家称孔子问礼老子,其动机是尊其礼;道家则解为老子教以保身的智慧;杂家则以“干时君,售其术”,是孔子主动向老子教导;到汉代经学孔子见老子是为王者有师的意思;更有解读为孔子亦向小童问学。
从秦汉各家说法,帝王及大臣皆应广开思聪,所师不再是限一人;而图像孔子和老子两人中间雕刻一鸟在两轮车上方及一面向孔子的小童,是为年不足七岁的项橐,可以说是孔子不单指向老子问学,亦向手牵引两轮车的项橐请教。《史记》记甘罗说吕不韦云:“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相信是当年的观念框架使然,是耶非耶?再谈下去,就变成学术研究了。宋朝私塾教本《三字经》就此传说形容孔子虚心品行,写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但这件画像石图画来看,项橐虽受孔子尊为师,未及七岁之童还是喜欢玩具的。山东、河南及陕西的汉墓壁画及石刻正正以图像表述了当时鸠车为儿童之玩具,是当代流行的玩意。鸠也曾有误为鸤鸠而含贬义,在汉代视鸠为一种祥瑞之鸟,推想当时以鸠车表达关懐、对子女的呵护。
出土的鸠车年代从汉代跨越到西晋,如河南南阳宗康墓出土一铜质鸠车,另新郑市鹤壁亦有出土,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馆及新郑博物馆;整体铸成斑鸠鸟形状,昂首翘尾,胸有一挂孔,下繫一小铃铛,两侧加两活轮。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代鸠车,与汉代的造型有变化,鸟背上负有一尊,鸠前胸及背面分别加有兽面及夔纹图案,亦有一件清代铜胎掐丝珐瑯鸠车尊,形制与《西清古鉴》所载的“鸠车尊”一致,皆是仿照汉代鸠车而结合盛酒用途的陈设器。
鸠车实物造型(如图),铜质存世品,鸠鸟置于两活轮间,胸前有一环配方便系绳作牵引,雕刻工艺细致,尖尖的鸟喙、微微上弯的鸟冠、整齐的脖纹及密密排列的羽毛,古人的工艺一丝不苟。
儿童对玩具的要求到今天已是从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发展到电子产品的虚幻空间,变化很大,但几千年来有一点从来亦不会改变的,就是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