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骑车小记\陈德锦

2023-05-09 04:24: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出生之地,那年代,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能骑单车。说得准确些,只要身躯不算太短,家门前能搁得下一部两轮车子,十二三岁都可以骑车上路。但无论如何,你总得要学习骑车:怎样上座,如何减速或煞停,以至操控节奏,下坡,溜车等。至于在后座载人载物,那是进阶课程了。

  单车面世之初,有“高轮车”(penny-farthing)一类,前轮直径达四十吋,但后轮很小,如今仍有人当作古董来收藏甚至组织骑行比赛。要是我生当此世,学懂驾驭恐怕更困难。那年代还没有邓洛普式的充气橡胶轮胎,不论行走平地或洼地,一定没有今天舒适,而且会更常栽倒。

  在什么地方“起步”呢?在澳门靠近内港有一块空地叫司打口,往日商船靠岸报关的地方。那里有单车公司,可租车,地方勉强可供学骑。除了有卖汽水的,纯作玩乐,就不是好去处。

  不过,我并没在司打口学懂单车技术。没有老(其实也不必要),也不找同伴(谁愿看你狼狈相)。那些仍然配了旧式杆闸的单车,“高头大马”,怎能控制得到位?后来我在香港离岛长洲北帝庙前的空地再下苦功,比起当日(莫说今天)的少年,我已是高龄了。从十四吋小轮开始,慢慢学习了稳定前进,顺畅转弯。自感可以在公路骑踏之后,便回头在澳门骑游全市。赁一辆廿吋街车,颠簸的石子街巷,笔直的水塘路段,斜坡和要道,再没有难倒我的路面了。

  胯下两轮,高速踩踏时是否有飞行之感,看自己的感觉和想像。当我骑了一辆有变速器的新款车,与一众同学由大埔出发,沿汀角路到大尾笃再返回大埔,已是高中年代。还记得在某村子停车小歇,有守门狗扑出来狠狠地吠,那时只需急跳上车,绝尘而去,恶狗无可奈何。  

  骑车的岁月,向往更多的空间,而非浪漫。至于穿裙子的女朋友在车后侧坐,载她缓走一段黄昏小路,不是没机会,而是没力气。当然,技术也要好,否则浪漫不成,只换来翻车风险。所以我说,骑车载人是进阶,或竟是高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