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废墟上的诗人\李 梦

2023-05-18 04:25: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基弗画作《Alkahest》。\维尔潘画廊供图

  上周四,法国五月艺术节在中环街市举办开幕典礼,公布连串展览、演出等活动,其中维尔潘画廊(Villepin Gallery)即将举办的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个展《黄金时代》(Golden Age),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全球并不安定的当下,我们再看基弗那些深沉、沧桑的画作,或可在晦暗中见出澎湃和力量。

  现年七十八岁的基弗,出生在德国战败之年。在灰暗萧索的环境中成长,基弗仿佛从一开始便注定懂得如何摹写战争伤痛。他原本在德国某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因缘际会前往法国里昂拉图雷特修道院短期学习。在法国求学的短短数月,基弗被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现代建筑深深吸引,感慨于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并认定是艺术而非律法条文,才是他甘愿终其一生追寻之理想。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进入新表现主义(neo expressionism)世界探索,到一九八○年代获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重要展会展出作品,基弗向来以叛逆甚至尖锐的面貌示人:拒绝平庸和温柔的表达,总是棱角分明。他偏爱用粗粝的、原始的素材(如砂石、金属、稻草等)创作,并尽可能保留这些原料和素材本来的面目。他将这些粗粝的材料层层堆叠在画布上,以营造视觉上的深沉与厚重之感。这既是基弗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亦是他过去数十年来承负的历史使命:战败之后,他像很多同代乃至后代德国人一样,迫切地想要拨开战争的迷雾,潜入历史真相之中。

  “废墟”成为基弗不厌其烦呈示的主题。他用枯萎的向日葵、泥泞的荒原和堆砌的朽木,描摹他对于残酷往昔的想像,以唤醒人们对于历史伤痛的记忆。战争从未远去,历史从不仅仅关乎昨天。犹记得传记影片《故园草木深》中,吊车将巨幅画布升起,整个画中图景在阳光下,宛若涅槃重生。诚如艺评人所言,基弗是“成长于德国第三帝国废墟上的绘画诗人”。

  当保罗策兰在《死亡赋格》中呼喊并省思战争和反犹的罪恶,基弗以画回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止于过去,而更立于如今和今后。在此次《黄金时代》中,我们不妨透过他新近创作的巨製,从那些高山深谷的错落与参差之间,一同感知这位画布前的“炼金术士”,如何建构他指向未来的“乌托邦”理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