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福州鼓山涌泉寺一景。\资料图片
每逢夏季,在忙碌之余,应福州鼓山涌泉寺普法方丈之邀,上山与他一起品茶。在鼓山品茗的最佳之所,当属方丈室的阁楼。在温暖的午后,避开都市的喧嚣,从阁楼外望,绿色松涛随风摇曳。微风拂面,方丈摆上精致古朴的茶具,在神秘的茶香里,在清幽与恬静中收拾心情。润滑如气的茶汤,带来安享心怡之宁静,世间万物皆化为清茶一杯。
在方丈室的庭院内种有三棵铁树,相传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涌泉寺三铁”。据说其中一棵为闽王王审知所种,另一株为开山祖师神宴法师手植。三棵铁树,一雄两雌,雄花小似狐尾,雌花大如黄绣球,近来年年开花,可谓奇观也。铁树的雌花特别漂亮,在满树绿油油的茎叶之间,耸立着一座黄色的“宝塔”,细看像绣球,开着球状花,花瓣则像鸡爪般张开。
喝茶之前,方丈喜欢先打个太极。看他练的太极:有开有合,蓄发相宜,开合相寓;有捲有放,捲放相接,环环相扣;忽引忽进,有升有沉,升沉皆有螺旋。法师的太极,从容不迫,神态自如,情绪飘逸,外方内圆,行拳如波涛滚滚,太极劲力如涌泉般地喷湧而出,看得我如痴如醉。
打毕太极,方丈用鼓山泉水泡了一泡鼓山产的半岩茶。此茶产于鼓山,已有千年历史。据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记载:“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长期以来,茶园由涌泉寺僧人管理。据方丈说,因为涌泉寺的僧人被派往武夷山的寺庙,带去了茶种。武夷山天山观的“大红袍”,早年就是引种自涌泉寺廨院天心寺的半岩茶。半岩茶因产量不多,过去常作为贡品,或为高官显贵享用。此茶生在鼓山岩层或树荫之中,少有阳光直接照射,纯为天然雨露滋润而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宜人。
方丈端出一杯半岩茶,绚丽的玫瑰色,透亮而明静。闻一闻杯盖上盘附的多层次茶香,半岩茶的特点就是香,“岩韵”飘逸,迴香绕鼻。品味茶汤,汤色清艳,香醇浓郁,半岩山茶的岩韵裹着一层花蜜般的缠绵,回甘持久,岩韵醇美。口腔中的舒适感是正岩的香气,岩骨花香在口鼻间流淌。茶汤爽口透香,其口感就是几个字:醇、甘、鲜、滑、爽。
在鼓山品茶,文气十足。我们在登山观景、品茗芬香的同时,还可循着山路寻觅文人墨客的足迹,品读鼓山的历史故事,欣赏摩崖的文化积澱,与先贤雅士来一场心灵对话。灵源洞四周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自宋以来的历代题咏,荟萃篆、隶、行、草、楷各体书法。仅宋刻就有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等人的书法真迹。如蔡襄手书:“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朱熹在灵源洞蹴鳌桥下书有“寿”字大幅榜书,在鼓山顶峰还有“天风海涛”的大字题刻。
在鼓山摩崖题刻中,我对登山道旁清人林秉淳的题刻“眼底浮云”,印象颇深。这段题刻,无论隶、楷,都很漂亮,但笔者却查不出林某人的来历,这倒是与这笔“浮云”挺般配的。还有鼓山涌泉寺住持卧云禅师的题刻“静气养神”。这段题刻曰“卧云口书”,指的是当年禅师把毛笔的笔杆弄短,衔在口中写的字。卧云虽是用口写字,但是他的行书走势仍是横正竖直,可见此僧之高正。
沸水冲入,茶香自杯底荡漾而起。不觉间,我与普法法师的首次鼓山品茶已过去了三十年。鼓山是福州山水与茶文化的典型代表。翠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以山石为纸,凿锤为笔,在天地间姿意挥洒诗情画意,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富有艺术价值的摩崖石刻。
登鼓山品茶,不仅品一杯茶,还可品一座山、一脉情、一缕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