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出差上海归来。我问她上海现况如何,她不无失望地说,变化挺大,可惜感觉并不好。印象中高雅洋气的城市,现在到处都是年轻人花枝招展地拍视频搞直播,让人感觉俗不可耐。然后她还发来一张餐厅照片,是那种老洋房翻新之后的中西融合餐厅。一眼望去氛围感很不错;细看之下,真就如她所说,几乎每张餐桌边都是“演员和摄影师”。
我明白她的感受。令人费解的是,传统认知中的核心,比如内容含义和精神实质,时代意义和传播价值,好像不再重要了。大众的潮流和口味,仿佛正在成为价值评判的至要标准。在我还没搞清楚流量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看到流量带来的生产力和变现力。可是,流量究竟可以流传多久呢?
无意菲薄美食视频,我关注美食博主“食贫道”也有许多年。一位前央视战地记者,做的视频每期二十分钟左右,讲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吃饭故事。有人间烟火气和社会万象,有家国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食物和食物背后的人和故事,他总能找到一个自然昇华的角度,呈现“唯美食和爱不可辜负”。背景音乐也经过精心编排,耳朵和眼睛都有被关照和重视。即便如此,他也曾经透露自己内心的挣扎:究竟要吸睛吸金而选择流量,还是要对得起艺术和情怀而选择内容。毕竟,阳春白雪总有曲高和寡的风险,下里巴人反而更容易得到大众的青睐。这,也许就是雅俗之别。
在不同的时代,恐怕都难免雅俗之争。最近刚读完西川老师讲北宋山水画的一本书,其中提到北宋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最是厌俗、抵俗。苏轼有诗云:“人瘦犹可肥,士俗不可医。”连模仿《兰亭序》写字这样在今天看来很具风雅之事,也被黄庭坚诟病为凡夫俗子,无药可救,他写道:“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也许正是他们如此对雅致风流的坚持,对通俗流行的抵制,看似苛刻古板,却让北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璀璨,令后世难以媲美,也令北宋冠以风雅二字。
高雅之乐,意趣深远;通俗之乐,轻松愉悦。脱离群众的高雅,好像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容易被时光的尘埃所掩盖;迎合主流的通俗,虽然可以轻松取悦大众却也因为缺乏深度而难以长久的捆绑大众。雅俗共赏绝非易事,却又是一个恰到好处且非常重要的平衡。好在有像“食贫道”这样对内容和深度的坚持,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推出针对普罗大众的艺术导赏和讲座,这些平凡的努力聚沙成塔,让很多传世的珍宝不会止步于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也会留下一些值得让后世遥望和怀念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