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初见冯唐\杨不秋

2023-08-01 04:02: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关注冯唐,是十多年前一个北京姑娘推荐《活着活着就老了》。当时我还不像现在这样热爱阅读,只觉能让人手不释卷的就是好书。这本书做到了。读完之后又翻回到扉页,照片里是一个安静的男子,目光低垂,手托下巴。一句极简短的介绍:作家,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彼时,还没有斜槓青年的概念,也还不流行“跨界”,但我相信这几个字轻易就能让人心生好奇和佩服。

  接着,我陆续读了他的其他作品。有喜欢的,因为狡黠冰雪的文字,言简意赅就说开人生道理和人情世故;也有不喜欢的,因为他不谦卑的傲娇之姿和时现油滑的不羁之态。

  我确实没想到在十多年之后的香港书展见到了冯唐本人。这并非在感叹与他相见恨晚。我向来觉得读者与作者之间最恰当的相遇就应该在铅字印刷的一串串文字之间,一页页纸面之上,思想情绪的输入输出和各种碰撞交汇已经全然贯穿其中。

  说来惭愧,我是在今年才知道书展期间还穿插着文化沙龙和讲座。虽然人山人海的盛况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可是这长龙之相总比奢侈品店门前的人头攒动看起来赏心悦目许多。因为报名人数太多,我被安排在分会场,不过位置靠前,也还算满意;超出我想像的惊喜还有,冯唐提前来到分会场,双手合十并鞠躬致歉并致谢。令人感受到了他满满的真诚。

  分享环节主要是围绕他的新书《金线》,介绍如何利用结构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利用自己多年从业管理咨询的经验,希望帮助更多人摸索到万变不离其宗、宛如一根金线一般的基本规律和道理,解决日常林林总总的问题,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在我看来,这既遵从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也是让个人经验发扬光大并授人以渔的善举。身边的许多观众都在边听边记,很是入心。

  之后在问答环节,有读者问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巨变,他感到有什么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改变。他先思考,继而不疾不徐地讲了几件家常事:他的母亲在疫情时住院至今,已经很久不能生活自理,家中已经做好了一些安排;大学同学马上有二十五周年聚会,大家感慨下次三十周年时可能就凑不齐人了;他回到许久未归的北京的家,看着满屋的书想,也许这辈子也没法看完了。然后他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他感觉自己看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表情平淡,看不出一丝波澜,我在台下已经被狠狠地触动。回忆瞬间飞回到最初的那本书,在嬉笑间讲述岁月流逝和人生喜乐。台上那人,也许身份几经转变,可依然是那个真诚不做作也不掩饰的作家。

  初见冯唐,还是当年在书中初见他的模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