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最大的爱好。閒下来的时候,我往往拿起一本书,在窗前细读,细味作者的心血结晶,正如文天祥的诗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书读多了,总喜欢想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到底能给人提供什么?文学作品是把个人感情和社会人群的感情糅合起来,捕捉生活的各个角落,配合艺术技巧和修辞提炼出来的。它们不仅是供人消磨时间,而更多的是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智慧和反思,可以荡涤心灵上的麈埃,让我明白物质不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而是有更高层次的领域。由窗外眺望,只见蓝天白云,下面有浩瀚的大海,远处有青岭连绵,远山含笑,向下望家居楼下的花园,但见草木清幽葱茏,生机勃勃,顿觉心中一下子丰富起来。
不过,文学作品这种功能不是挂上文学的名字就可以提供,必须是人们心目中的好作品。何谓好作品呢?我认为第一要素是动人,即能感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翻开一篇散文或是一本小说,顺着作者的笔触走,觉得作者描述的事情好像是读者亲身经历的,有血有肉,倾诉的情感也是读者要倾诉的,有光彩也有灰暗。于是作品中的人物高兴读者也高兴,作品中的人物悲痛读者也悲痛。当我读到《红楼梦》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焚掉所有的诗稿,将自己和宝玉的知己之情清零,不禁掩卷长叹,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除动人外,好的作品还须引人。能吸引读者的作品离不开上乘及有特色的写作技巧,就是说,要写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动摇》《幻灭》《追求》,整个三部曲以一群小布尔乔亚(即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为主体,通过描写他们思想动态的起伏、生活经历的跌宕,真切地刻画出革命队伍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整篇小说中,有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及投身革命三个触发点,以主角章静从追求到幻灭的循环的个人经历,贯穿了触发点,产生强烈冲击力。这种贴近社会现实而又深入描写心理状态的写作手法,用社会分析的手法,透视社会各阶层,在以往的小说较为罕见。又如何其芳那首著名的新诗《预言》也让我回味:“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一生诉说。”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之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遇到这般优美的诗篇,我是忍不住再三品尝的。
文学作品能动人、引人,便能一接触到读者的眼睛,就自然地牵动其感情,使他们笑,使他们愤慨,使他们扼腕,达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境界,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