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钩扣.约束\邝凯迎

2023-08-14 04:02: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汉时期的镂空龙凤纹饰带钩。下图:春秋年代的水禽造型带钩。\作者供图

  收到古文物收藏家洪先生转来的讲座通告,讲座主题是“束带矜庄 君子谦谦——古代带钩与束带文化”,主讲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主办机构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中国考古艺术研究计划,讲座在八月二十五日网上直播。洪先生专注齐家文化,聚焦高古玉器,亦旁及各朝代文物研究,敏求好学,乐与友人分享其收藏、体会及文物艺术研究信息。

  这次讲座讲者王仁湘教授,是历史学者、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亦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讲座主题是束带用具,是王教授涉猎钩扣器物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早年应《中国文物报》之约,设“钩扣约束录”专栏,解说带钩的源流及相关问题,及研究古代北方草原带扣,经辑成书,在二○一一年代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年后补充多篇研究文章,由文物出版社再版,并改了书名为《束带矜庄》;是次讲座,亦以此为名。

  束带用具的带钩,从考古研究所得见于良渚文化,是生活的用器,也因为这用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历史差点为之改写;王仁湘教授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研究员简松村也说了这事,后者更以《齐桓公的幸运符》描述这故事,话说春秋年间齐国在位君主齐襄公被杀,继任成为各方角力的大事,一方护送早年逃亡莒国的公子小白,另一方则发兵支持流亡鲁地的公子纠返齐,争夺君位,公子纠派先遣至莒国,由谋臣管仲发箭企图射杀小白,不巧这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身上的带钩,小白佯装中箭,骗倒管仲后,追星赶月急行返国,抢先登上君位,这足智多谋及幸运的小白,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不少古借都当大事记述,如《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桓公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小小的一方带钩,竟然成为影响历史的关键。

  王仁湘教授在原书章节“钩扣约束录”中有写这故事外,还解说了玉钩初出良渚、孔孟与带钩的故事、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荣辱与共系一钩的钩弋夫人、汉时仿古董、曹丕的偏爱、钩中之王与王者之钩、海昏侯亦汉废帝刘贺珍爱的老器旧钩、大云山出土“长毋相忘”的双钩、鲜卑头:带扣曾经的名字(不是古代族名上的鲜卑,汉王逸注称“鲜卑,衮带头也”)及藏钩二十七篇研究文章等等。他根据科学发掘出土的带钩,在这基础上对带钩的起源、发展、传播作推论及考证,其中对起源作出了研究,以实物解说初出自良渚文化,将传统三千年的看法提前至四千多年。

  带钩一般造型包括钩首(多饰以兽首或鸟首)、钩颈、钩体(有雕上图案或出廓螭虎)、钩尾(亦有雕上图案)、钩钮(在钩体下呈倒蘑菇形,间有雕上图案);亦有钩体镶金银或绿松石,带钩原料以铜、玉为主,亦有金质、银质、铁质、骨质等、亦有少数以玛瑙或琉璃物质制成。基本形态以曲棒形为主、亦有兽面、水禽、琵琶及长牌形、全兽形等。

  传统概念上带钩是用作束腰,称为革带用钩,在临潼秦始皇陵俑坑出土陶俑可见是腰腹束带,以长度数厘米的钩穿连;但从广州象岗出土的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就出现一些长达十五至近二十厘米玉质带钩,饰龙虎纹,其中近二十厘米的由八节玉片中以铁条穿连组成,这种带钩应是佩器、佩物用钩,与一般束腰用钩不同,想像在腰腹配上近二十厘米的带钩,用作束带几不可能,出土的长型带钩多未见在死者腰腹部位,亦有见于肩膊位置,相信是有佩饰的功能。

  另一种用于束腰功能的带扣,出现约在春秋年代,与带钩不同的是有环孔和舌针两种,一般是装于带头,方便解结,与现今束腰带方式相似;这种形式,亦流行于草原地区,所以有源于鄂尔多斯文化之说,当这类带扣出土于中原地区日益增多,而具有活舌,与草原地区流行不一样,“北来说”渐被否定。鄂尔多斯式多呈长方形牌,铜质为主,以动物为轮廓,多镂空,具草原风貌,与中原的龙形、虎貌或水禽图饰不一样。

  逝世多年的古文物收藏家王度,生前致力中华文物保护及传承,在旅美期间收集从东方到西方、从商代到现代各种带饰五百多件,出版专集《带饰三千年》,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李伯谦教授特为其专集题名,将藏品公诸同好,分享流散海外以及西方的带钩特色。

  “约束自己,方得矜庄自在,小小的带钩带扣,还真不能太小瞧了。”王仁湘教授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