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后那几年,面对经济崩溃和严重货币通胀,香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物物交换媒介。那时有许多美国大兵用香烟换取有相当价值的古董,再进行出售以此谋取到不菲的财富。在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中,香烟甚至可以代替货币去消费,比如说理发,买点小商品什么的。
曾经有位德国记者记录下那时街头的场景,美国大兵站在街头悠閒地吸烟,周围便会围上一大群老人小孩簇拥等候,等着大兵扔烟头,然后一群人哄抢这个烟头,为的是获取烟头最后剩下的一点点没烧完的烟丝。德语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单词来形容这个动作,叫“烟头收集Kippensammlung”。
正因为香烟在战后经济中既特殊又重要的角色,不少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此有极大的兴趣,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有意思的是,再回头看看当下的柏林,柏林竟然是全德国吸烟率最高的地区,烟民占整个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有人觉得柏林吸烟率高跟柏林的艺术气息有关,仿佛手拿香烟云雾缭绕才是艺术家的气质;也有人把柏林烟民多怪到邻国波兰头上,因为柏林离波兰边境仅一个半小时车程,波兰低廉的香烟价格吸引了不少柏林烟民定期前往德波边境买烟。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烟民,柏林有两万多个带烟灰缸的垃圾桶。然而被到处乱扔在路上的烟头依然是城市清洁管理的老大难,据调查每平方米地上就有二点四个烟头。曾经有人还提出一个方案,把烟头也像塑料瓶一样设定一个押金系统,必须把烟头退还到指定地方才能退还押金。后来终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但也看得出真是不少柏林人为满地的烟头操碎了心。
柏林室内是不允许抽烟的,室外也分地方。柏林周边森林众多,因烟头引起的山火也时有发生。所以,在森林里抽烟会面临高达五万欧元的罚款。
吸烟不仅在成年人中是巨大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也受牵连。
柏林的“烟草氛围”蔓延到学校里,尽管命令不允许吸烟,但中学里学生偷偷吸烟也屡禁不止。学校的厕所、楼梯角落、操场大树后面常常会看到被老师抓到吸烟的学生。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家长们有时候管不了小孩就给学校反复施压,家长群里时常都能看到家长分享的类似“电子烟也依然有害健康”等等调查报告和各种相关新闻信息。
不管怎样,这个城市里,忙忙碌碌各式各样的人们手持香烟吞云吐雾,便是经久未变的柏林街头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