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的时候想要读诗,最先想到的是汉朝《古诗十九首》。说起来令人感慨,这样经典的诗,居然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甚至连作者是同一人,还是多个人,都无法准确判定。幸好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他著名的《文选》,从此得以流传后世。
翻开《古诗十九首》,人生的悲欢离合,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人类的情感依旧是如此一致。你读《行行重行行》,女子和即将远行恋人离别,依依不舍,不知何日再见,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仍旧不忘叮嘱对方路上好好吃饭。多么体贴,多么生活化,简直就像发生在今时今日一样。《青青河畔草》中,写的是一个妇人,对在外丈夫的思念。这句“昔为倡家女,今为蕩子妇。蕩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坦荡而直接。我觉得中国文学早期的诗歌,从《诗经》以降,特别是先秦和汉朝的诗歌,在抒情上都是大胆而直接的,对于爱情都是勇于表达的。以前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思君恋君的闺怨诗、闺怨词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直到我读《诗经》,才知道先秦的人,远比唐宋时期还要直接和大胆,而创作的时间比唐诗宋词早了快一千年。或许正因为《诗经》和《古诗十九首》来自于民间,没有处庙堂之高的忌讳,所以更好地表达了人最朴素的本能、思想和追求,譬如,爱情。
甚至还有哲学,特别是对生命和生死的思考。《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不知是否影响了后世“人生如寄”的思想。要知道魏晋时期曹丕的《善哉行》中直接写出:“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其文字上,恐怕受到这首汉朝诗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生如寄,更像是佛家的思考,而佛教恰好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驱车上东门》中同样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表述。而且,作者通过对于墓地萧瑟的描述,发出了人生在世,应该珍惜此生,不需要妄求万寿无疆的感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其像秦始皇求拜仙丹,终究不得,不如珍惜眼前的生命。这人生观,特别是对生死的看淡,还真是通透。
还有《生年不满百》,值得专门提及。在多年以前,我还没通读过《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就曾看到这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初读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用短短十个字,恍如醍醐灌顶一般,给你一个直接的心灵震撼——应该说不是给你直接的道理,而是给你直接的震撼,先震撼之后,才让你自己从中慢慢悟出道理来,或许这道理,已经是文学震撼的“余震”了。
是啊,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有什么好忧虑的。想起现代人常说的精神内耗,真应该再去读一遍两千年前的这几句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或许读后对人生诸事的态度会通透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