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世纪奇案\江 恒

2023-09-07 04: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九八年英国电影《蒂奇伯恩索赔人》取材自蒂奇伯恩案。\剧照。

  冒名顶替求财的故事,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没有一个能像蒂奇伯恩案那样引发巨大轰动,并创下英国法律史上最长的审判纪录,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疑点。

  英国畅销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即将于秋季出版的新书《欺诈》,便以这起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真实案件为背景,整个过程曲折离奇,正如她在新书预告中所言,案件很多地方突破了人们的想像力,杂糅了浪漫、性、宗教、阶级、奴隶制、势利、戏剧、谎言和难以想像的金钱等数不清的元素,令整个故事犹如万花筒般引人入胜,但一切又都是丑陋和考验人性的。

  真实的故事比小说更加复杂,事情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蒂奇伯恩大家族(Tichborne),其财产主要来自于英属殖民地牙买加奴隶种植园,家族长子罗杰.蒂奇伯恩爵士正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在兰开夏郡的天主教寄宿学校度过了悲惨的童年,成年后,他报名参军,在第六龙骑兵团担任骑兵军官。在二十一岁时,罗杰爱上了十七岁的堂妹凯瑟琳,也就是罗杰的叔叔爱德华爵士之女,当他求婚时却被告知,天主教会不赞成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伤心欲绝的罗杰远赴南美。

  一八五四年,罗杰踏上回国的旅程,首站登上了一艘名为“贝拉”号的客轮前往纽约,不料船在巴西海岸附近倾覆,当“贝拉”号残骸被发现时,没有找到任何幸存者。噩耗很快传到罗杰的母亲、蒂奇伯恩夫人那里,她深受打击,但内心仍抱有一丝希望。一八六三年,一位老水手碰巧敲响了蒂奇伯恩家的大门乞讨施舍,言谈中他透露曾听到传言,说“贝拉”号上有一些船员乘坐救生艇逃生,最终抵达了澳洲。这个消息让蒂奇伯恩夫人喜出望外,认为儿子仍然活着,于是在报纸上刊发了寻人启事,重金悬赏线索。不久之后,本案的另一个主角──来自澳洲濒临破产的屠夫汤姆.卡斯特罗登场了,他暗示自己就是失踪的罗杰,比如他刻意谈到曾历过一次海难,以及正在抽一根带罗杰名字英文缩写的石楠木烟斗,试图将两人联系起来。一位当地律师写信将此事告知蒂奇伯恩夫人,她回应称,如果对方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她就会接受其作为失踪多年的儿子。

  时间来到一八六六年,卡斯特罗携全家来到英国“认亲”,但他对蒂奇伯恩家族的人避而不见,也包括罗杰的初恋情人凯瑟琳。在质疑声中,他最终同意去法国巴黎见“母亲”蒂奇伯恩夫人,却假装生病,在旅馆一间黑暗的卧室里接待了她。眼前的卡斯特罗与罗杰判若两人,罗杰消瘦英俊,体重仅为五十七公斤,有一头棕色头发,一只手臂上有一个粗糙的纹身,会流利的法语,而卡斯特罗是金发碧眼,举止粗俗且患有病态肥胖,体重达一百七十六公斤,没有纹身,也几乎不识字。在交谈中,卡斯特罗也漏洞百出:他提到普通士兵的生活,而罗杰是一名军官;他声称自己在温彻斯特上学,但罗杰的学校在斯托尼赫斯特。用当时媒体的话形容,一个是贵族的赛马,一个是农夫拉车的马。

  奇怪的是,蒂奇伯恩夫人竟然承认了卡斯特罗就是失踪的罗杰,理由是“他把一切都搞乱了”,并且每年给他一千英镑(相当于现在的十万英镑)的生活费。两年后蒂奇伯恩夫人去世,卡斯特罗也失去资金来源,他于一八七一年以继承人身份正式向蒂奇伯恩家族索赔财产。法官盘问中发现,卡斯特罗谎话连篇,他的真实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他真名为亚瑟.奥顿,出生在穷人聚集的伦敦东区,后来他到智利当了一名屠夫,然后又移居澳洲,过着轻微犯罪的生活,人们称他为“胖子奥顿”。由于证据充分,法官最终以伪证罪判处他十四年监禁。他出狱之后穷困潦倒,死时身无分文,蒂奇伯恩家族出于怜悯,允许他的墓碑上刻上“罗杰爵士”的字样。

  这起案件审理长达三年之久,公众也犹如看连续剧般着迷,就连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曾在伦敦出席与案情相关的活动。当时舆论分成两派,有人支持蒂奇伯恩家族,也有人力挺卡斯特罗,甚至购买他为打官司发行的债券,据说不少人的动机是希望看到蒂奇伯恩家族被一个无耻之徒骗走财富。该案也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引发英国司法改革,更加重视证据和公正性,防止类似的诈骗事件发生,同时引发对英国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当然还有生活习惯,如某件事很小而且很滑稽时,英国人会借谐音说它是“titchy”。

  该案也为许多书籍和电影提供了灵感,包括最早提出“魔幻现实主义”概念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罪恶的普遍史》,英国作家特罗洛普的小说《他是继承人吗?》,以及一九九八年著名的英国电影《蒂奇伯恩索赔人》和美国卡通系列《辛普森一家》中的《校长与乞丐》等。

  英国评论家伍德拉夫曾经总结,考虑到法庭上的证据,法律判决是公平的,却没有完全解决案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点,像是蒂奇伯恩夫人为何愿意上当。至于卡斯特罗,这个迷失自我的人仍然行走在历史中,被后人铭记的只有“索赔人”这个名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