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多瑙河畔之鞋》。\图片来源:Nikodem Nijaki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国会大厦以南约二百米的多瑙河堤岸上,一双双各式各样的铁鞋散放着,绵延二十多米长,这是大屠杀纪念雕塑《多瑙河畔之鞋》。“铁鞋”的故事源于一九四四年匈牙利法西斯建十字党发动政变,枪杀大批犹太人,由于当时物资匮乏,鞋是紧俏商品,法西斯刽子手脱下犹太人的鞋子,将尸首抛入多瑙河中,鞋子拿去换钱。
为了警醒世人,二○○四年匈牙利雕塑家鲍乌埃尔.久洛创作了这一组雕塑,让在多瑙河边漫步的游客,都会和这一组作品不经意间相遇。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就是这样,它能够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有机的呼吸,触发观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像雕塑家久洛的这件作品,六十双鞋静静的散落在多瑙河岸,不用张扬,但是非常有力量地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往事。
现场有人献花,点燃蜡烛,还有在默默祈祷,望着这些形态各异的鞋子,还有滔滔江水,思绪万千,让人潸然泪下,由此这样一件不起眼的作品,就和美丽浪漫的多瑙河共构了另一层内涵,告诫后人勿忘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美好。勇敢地直面历史,对历史保持忠诚的精神同样令人感慨。
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行人常常看到镶嵌在街道上,比其他路砖略高的“金色石头”。这些用黄铜制成的约十厘米见方的“绊脚石”,是德国艺术家冈特.德姆尼希发起纪念被纳粹法西斯杀害、驱逐,关押在集中营里受害者的一个艺术项目。
“绊脚石”通常铺在受难者生前住所门前的路上,德姆尼希找出受害者的名字、出生与死亡的日期、被害前的最后住址,写成铭文。镌刻铭文的铜板边缘向下弯折,之后再浇铸混凝土,使得铜板牢牢嵌入石块之中,而不会被轻易揭去,人们必须弯下腰才能看清绊脚石上的文字,这也是对受害者们象征性的鞠躬。
回想我们的民族曾经也遭受过这样的伤痛与屈辱,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军第二十一军侵占了广州。一九三九年初,该部队野战防疫部改称为波字第八六○四部队,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表面做防疫给水工作,实际上是进行细菌培育:病体解剖、实施细菌战研究。其总部设在中山医学院,试验场设在南石头难民收容所(原监狱)及在隔邻的“广东省立传染病院”。
一九四二年初起,波字第八六○四部队利用香港日军逼使百万市民返乡的机会,用船载数以万计香港难民入住南石头难民营。采取食物撒菌、人体注射菌液及带菌蚊虫、跳蚤、老鼠的传播手段,使用沙门氏菌、伤寒、鼠疫等杀害了无数粤港难民。在“广东省立传染病院”,仅一九四二年间大半年,就用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香港难民当做医学研究的“实验品”。
从匈牙利的“铁鞋”、德国“绊脚石”再联想广州“南石头”,以及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年零八个月”的受难者,我们深深体会到战争的罪恶,生命的珍贵。
多年来,我们反复呼吁:应该立即启动对香港抗战遗址的保护,整理尚存超过一百处抗战遗蹟的资料,制作附文字、视像二维条码的小型铜牌,仿效欧洲德姆尼希“绊脚石”的做法,首先为遗址贴上铜牌,再为重要抗战遗蹟立碑建馆,形成大规模的分散纪念碑群,让历史与我们同在。目前,香港没有一处纪念二战受害者的建筑,只有由民间集资而建的三座抗战英烈纪念碑。我们应该开展“寻找三年零八个月最后见证人”活动,用绘画、摄影、文章、视频方式记录历史,借此密切代际关系。要编制香港抗战遗址旅游径漫画资料、视频专辑,招募导赏讲解,利用抗战遗址建设抗战历史教育营,用多元手法,吸引青少年参加,成为学校课外教育的恒常项目。
我们相信,心心相念,必有回响,天上的英灵庇佑我们,地上的众生理解我们,大家将在共同善行中不断完成圣洁人生。